中國之大無奇不有。就拿民間社火來說,全國各地都有自己的社火絕活。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湖濱區(qū)崖底鄉(xiāng)向陽村流行的和尚頂燈舞,堪稱社火一絕。每逢正月十五燈節(jié)演出時,它都會令人眼花繚亂,嘆為觀止。
和尚頂燈舞是由身著鵝黃色僧袍、披大紅色袈裟的和尚演出的。他們頭頂粗瓷大碗,碗里直立一根又粗又長的紅蠟燭。說它是舞,一點也不過分,因為它借鑒了雜技、體操等藝術形式,使和尚頂燈成為一種動態(tài)的藝術。在表演時,和尚們聚精會神,意念純真,放在頭上的大碗紋絲不動。燈節(jié)之夜,燭光閃爍,搖曳的蠟頭與閃金泛紅的和尚服相映成趣。眾和尚邁著唐宋舞步,在節(jié)奏不斷變化的鼓點聲中穿梭游動,變換隊形。正月是玩耍社火的高峰期,每當和尚頂燈一出現,觀眾的興頭會立即達到高潮,喝彩助威聲經久不斷。隨著頂燈隊伍的行進,觀賞的人群像潮水一樣涌動。和尚頂燈是正月十五最受人們歡迎、最具吸引力的社火活動。
表演頂燈舞的和尚,并不是真正的佛門弟子,他們是三門峽市湖濱區(qū)崖底鄉(xiāng)向陽村的農民。他們修得頂燈真功,使頭、眼、頸、手、腰、腿、腳協(xié)調一致,將個人嫻熟的技巧與龐大壯觀的表演隊伍融匯在一起,整個舞蹈節(jié)奏明快,自始自終動作整齊。這種技術性要求特別高的社火功夫,大多得力于村中老年人的傳授。參加舞蹈的“和尚”們,農忙時在田間地頭揮鋤舞鐮,農閑時就在打麥場上苦練頂燈,汗珠不知流了多少串,瓷碗不知打了多少個。最初頂燈的人不過只有十多個,后來一傳十,十傳百,村中的許多人都學會了這套絕技。特別是經過三門峽市文化局的編導們輔導后。和尚頂燈舞的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由于頂燈和尚的人數不斷增加,由十幾人發(fā)展到幾十人,甚至到數百人,所以“和尚頂燈”的名稱也改為“百佛頂燈”。
1992年初,向陽村的“和尚”們應邀參加了在廣州舉辦的“中華百絕博覽會”,他們表演的“太極八卦”“碧蓮浮水”“羅漢疊塔”“砥柱矗立”等社火舞,使中外賓客大開眼界,天河體育場掌聲雷動。博覽會結束后,“百佛頂燈”被評為百絕之首。隨之,他們又在“中國黃河之旅首游式”和“中國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jié)開幕式”上大展風采。這些長年在田間耕作的農民,第一次登上了大雅之堂。他們出色的表演,給在場的中外賓客和電視前的觀眾留下了難忘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