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吃豬頭的來歷
http://m.b6man.com 添加時間:2009-2-25 來源:網(wǎng)絡(luò)來源 點擊次數(shù):
農(nóng)歷二月二日,龍?zhí)ь^,大倉滿、小倉流。民間習(xí)俗春龍節(jié)來到,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qū),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里便點燈燒香、上供,叫“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吃豬頭肉,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云布雨、五谷豐登,以示吉慶。為什么在“二月二”要吃豬頭肉呢?
古代豬頭是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的供品。北方人在“二月二”龍 抬頭之日,家家戶戶煮豬頭,是因為初一、十五都過完啦,“二月二 ”是春節(jié)中最后一個節(jié)日。一般農(nóng)戶人家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到臘月23日過小年時殺豬宰羊,正月一過,臘月殺的豬肉基本上吃光了,最后剩下一個豬頭,就只能留在二月二吃了。
“二月二”龍?zhí)ь^,大地萬物開始復(fù)蘇,一切動植物都開始抬頭 ,一年要開一個好頭,迎來風(fēng)調(diào)雨順。龍王是管降雨的,他上到天宮 ,農(nóng)民要把最好的祭品供上給龍王吃。用豬頭當(dāng)供品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看來是有說道的。
宋代的“仇池筆記”中曾記錄了一個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 ,甚感腹饑,于是闖入一鄉(xiāng)村小廟,卻遇上了一個喝得醉熏熏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斬之,哪知和尚全無懼色,王中令很奇怪,轉(zhuǎn)而向他討食,不多時和尚獻上了一盤“蒸豬頭”并為此賦詩曰:“嘴長毛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藥苗。蒸時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槳澆。紅 鮮雅稱金盤汀,熟軟真堪玉箸挑。若毛根來比并,氈根自合吃藤條” 王中令吃著美饌蒸豬頭,聽著風(fēng)趣別致的“豬頭詩”甚是高興,于是 封那和尚為“紫衣法師”。俗語還說:“哪有提著豬頭找不著廟門的 ”這其中道理更是不言而喻。人若懷才不遇,不必氣餒,早晚必會找 到能夠理解你,而又肯接受你的人。看起來“二月二”吃豬頭是古代留下的傳統(tǒng),是吉祥兆頭的標志。
(作者: 責(zé)任編輯:馬欣)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