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閣”是集歷史故事、神話傳奇于一體,融繪畫、戲曲、彩扎、紙塑、雜技等藝術(shù)為一身的民間傳統(tǒng)游藝,是中原地區(qū)民間社火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歷經(jīng)傳承的中原“抬閣”被譽為“華夏一奇”。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在中華民俗和中國民間藝術(shù)領(lǐng)域影響甚廣。
“抬閣”顧名思義,就是人們抬著一個用竹木或鐵質(zhì)材料扎制成類似“閣”的架子上進行表演的一種形式。“抬閣”在豫北一帶有稱為“抬裝”的,豫西一帶則有“扮故事兒”之稱。
“抬閣”有平閣、高閣之分。平閣的制作和表演相對簡單,架子一般為一層,表演者或站或坐在上面進行表演。高閣的制作和表演則繁瑣復(fù)雜,需要一定的技術(shù)和經(jīng)驗,高閣有稱為“鐵枝”的,即在被稱為主枝的架子上,再分上、中、下三架,每架的分枝上分別安排不同的表演者。主枝一般高3 -8米不等。主枝和架子不但要制作的堅固,而且要求輕巧、巧妙,既能承重又要滿足造型要求。高閣的另一訣竅,在于巧妙的掩飾和偽裝,主枝和架子要利用道具和表演者的衣物進行巧妙遮掩。制作者大多采用紙扎的亭、臺、樓、閣和蟲、鳥、花、草等,與表演者的服裝相互依托,層層疊疊而渾然一體,不暴露任何架子的痕跡。只有這樣,表演者看上去才如同懸于空中一般。
過去,“抬閣”的架子都由竹質(zhì)或木質(zhì)扎制而成。現(xiàn)在,大多采用鐵質(zhì)和鋼筋扎制了。
為了表演者的安全和保持閣子行進平穩(wěn),“抬閣”支架上一般置有一些長長的彩色飄帶,除了增加“抬閣”的裝飾性外,另一個目的是由地面人員拉扯控制,幫助表演者更好的保持平衡。在抬閣的周圍,還經(jīng)?梢钥吹接惺殖珠L叉者,他們除了為表演者傳遞道具等物外,由于“抬閣”較高,行走過程中難免遇到樹枝等障礙,此時,他們手中長叉又是缺少不了的工具。
閣上的表演者由兒童擔(dān)任,一是體重較輕,二來民間有可以受到神靈保佑之傳說。能上閣表演者,自然受到眾人寵愛,如今,在豫北還有:“女孩上過裝,婆家不用相。男孩上過裝,媳婦隨便相”的俗語。一般一個“抬閣”,根據(jù)表演情節(jié)由3-5名兒童組成。他(她)們在架子上或站、或仰、或臥,身著戲裝,依據(jù)扮演的戲劇人物特點,隨著“抬閣”行進的頻率而隨意搖擺,顯得非?蓯邸S幸欢ū硌萁(jīng)驗的孩子,還可以根據(jù)不同劇情,利用道具做出一些造型來,如小演員身騎白馬,把“西游記”中的唐僧扮演的活靈活現(xiàn),兩個小演員分別扮演漁翁和漁翁的女兒,一場“打漁殺家”就歷歷在目。“抬閣”的表演內(nèi)容都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戲劇故事和耳聞目睹的民間人物,如潘金蓮、吳大郎,孫悟空、豬八戒,花木蘭、白蛇傳、穆桂英下山等等。
“抬閣”演出時,均有鑼鼓和秧歌隊引導(dǎo)。鏗鏘的鑼鼓、歡快的秧歌簇擁著龐大的“抬閣”,場面十分壯觀。清乾隆年間《新鄉(xiāng)縣志》風(fēng)俗部就有:“二十八、九……有背裝、高蹺、旱船、竹馬、秧歌、獅子、皇杠,諸色,并隨抬閣游歷城關(guān)”之說, “抬閣”在諸多民間游藝活動中的地位可見一斑。小演員衣裙飄拂,不斷變換造型,看上去即像演戲,又似雜技,十分扣人心弦、引人注目。表演者在閣子行進中顫顫悠悠的韻味和衣袂飄舞、凌空兀立之美感,是其它民間藝術(shù)形式所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