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處中原,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和聚居地之一,歷史非常悠久,文化底蘊非常深厚,不僅體現在有形的名勝古跡上,連大量無形的地名也滲透著歷史文化的氣息。本文是筆者看地圖時的偶發(fā)奇想,純屬亂侃一氣,侃到哪算哪,很多結論也是瞎蒙帶揣測的,還望內行批評指正。
一、在古漢語中,山之南水之北謂陽,山之北水之南為陰。古人最初多依山傍水而居,許多城市是在水邊山邊建立起來的,所以,作為歷史悠久的河南省帶陽的地名自然很多。
至今仍能看出在水邊建立的城市有:洛陽、濮陽、淮陽、泌陽、沁陽、汝陽、滎陽。
已經很難判斷的帶陽城市有:安陽、原陽、宜陽、舞陽、南陽、信陽、正陽、睢陽。這一群比較復雜,如果說是跟山有關,有些城市位于平原之中,周圍根本沒有山;如果說跟水有關,陽前面的字卻不帶水字旁,也許是有些字古時候帶水,后來逐漸演變了也未可知。
上述城市中,洛陽、安陽是我國八大古都之一,聲名顯赫;南陽也因出過劉秀諸葛亮名氣很大;濮陽是春秋時著名的城濮之戰(zhàn)舊址,因中原油田而建市,是我國七大花園城市之一;原陽是著名的優(yōu)質大米產地;汝陽是杜康的故鄉(xiāng)(不會有人聯想到《倚天屠龍記》里的汝陽王吧);信陽則有個雞公山風景區(qū);泌陽沁陽現在籍籍無名,但當年蔣馮閻中原大戰(zhàn)時卻出過一樁趣事:當時馮玉祥和蔣介石在豫南的駐馬店大戰(zhàn)正酣,馮部調一支部隊緊急趕赴泌陽支援,有關人員卻粗心大意,把泌陽寫成了沁陽,結果增援部隊跑到了豫北的沁陽,造成了馮部大敗,于是蔣介石獲得了中原大戰(zhàn)的勝利。
讓我感到奇怪的是,河南帶陽的地名不少,帶陰的卻只有一個湯陰,放眼全國,好象也只江蘇有江陰和淮陰。為什么取名帶陰的城市這么少呢?是因為古人崇尚陽剛?是因為歧視婦女?還是山之北水之南不宜(不易)筑城?吾不得而知。
有些城市雖也依山傍水,但明顯產生歷史很晚,因為它們的命名已白話文了。比如:濟源、淮濱、臨汝、汝南。有些則干脆以山水命名,如:平頂山、確山、光山、羅山、魯山、桐柏、漯河、唐河、商水、伊川、欒川、淅川等,不過,這些地名只有地理意義,而無法尋覓其歷史文化含義了。
二、歷史已邁過了5000多年,紛飛的戰(zhàn)火、肆虐的自然災害毀滅了大量的歷史古跡,但從殘存的地名中我們多少還能尋找出一些古代的遺跡。比如杞縣是古杞國的原址,杞人憂天的故事地球人都知道。息縣則來自古息國,息國很多人不熟悉,但桃花夫人息(左女右為)的故事是很動人的,形容美女面若桃花就源自于她;不自量力這個成語也是因為息國要攻打比自己強大的鄭國而產生的。葉縣則是因為那位好龍的葉公被封于此而得名,不過,葉公沈諸梁其實是楚國的一位杰出政治家、軍事家,是世界葉姓沈姓的祖先,后人諺語“葉沈不分家”就是因為這個緣故。新蔡、上蔡是蔡國的原址。新鄭是鄭國的原址(“鄭伯克段于鄢”好象是大學古漢語的第一課吧)。方城是因為有楚國的古長城而得名。獲嘉則是漢武帝游經此地時,獲悉造反的南越相呂嘉被捕,一高興,便命名為獲嘉縣(獲嘉西邊的山西聞喜縣也是因此得名)。澠池是我國仰韶文化的發(fā)源地,但人們提到澠池,往往會首先想到秦趙澠池會盟時為捍衛(wèi)國家尊嚴不惜血濺秦王的藺相如。新野則使人想到諸葛亮初出茅廬的第一仗--博望坡火燒曹軍的故事。許昌自然是西周百國中的許國,但使它繁榮昌盛的應該是曹操建都于此的結果吧。開封也是七大故都之一,古稱汴梁,為什么后來叫開封我不知道,但它總使我想起小時侯猜的一個謎語--自相矛盾(打,造成了馮部大敗,于是蔣介石獲得了中原大戰(zhàn)的勝利。讓我感到奇怪的是,河南帶陽的地名不少,帶陰的卻只有一個湯陰,放眼全國,好象也只有江蘇有江陰和淮陰。為什么取名帶陰的城市這么少呢?是因為古人崇尚陽剛?是因為歧視婦女?還是山之北水之南不宜(不易)筑城?吾不得而知。有些城市雖也依山傍水,但明顯產生歷史很晚,因為它們的命名已白話文了。比如:濟源、淮濱、臨汝、汝南。有些則干脆以山水命名,如:平頂山、確山、光山、羅山、魯山、桐柏、漯河、唐河、商水、伊川、欒川、淅川等,不過,這些地名只有地理意義,而無法尋覓其歷史文化含義了。
三、 在豫北地區(qū)有這么幾個縣市:淇縣、滑縣、浚縣、汲縣、溫縣、濟源、延津、長垣,加上前面提到的濮陽、沁陽、湯陰,只看名字就知道,這個地區(qū)古時候一定是水網密集,大堤綿長、渡口眾多、舟楫繁忙。其實這個地區(qū)現在河流也不算少,只不過不屬于黃河而屬于海河流域而已。整個豫北地區(qū)以京廣線為界,路東屬華北平原,農業(yè)發(fā)達,路西屬太行山地,水源匱乏,但也正因如此,才產生了林縣紅旗渠這一英雄壯舉,林縣人也因此受益非淺,不僅解決了農業(yè)灌溉問題,還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建筑人才,現在林縣的建筑公司遍及全國。林縣因建紅旗渠而出了大量的建筑人才可以理解,長垣為什么會號稱廚師之鄉(xiāng)呢?這我就不太清楚了,反正只知道中南海的廚師大多出自長垣。還有濟源出了個愚公(不過王屋山并沒有搬走,現在還在濟源),湯陰出了個岳飛,滑縣出了個趙紫陽(還有著名的道口燒雞),汲縣更是出了個偉人,那就是----我媽(呵呵),因為沒有我媽就沒有我嘛。豫北是水網地區(qū),豫東則是黃河沖積出來的大平原,一眼望去,所有的歷史遺跡都已被埋在厚厚的黃土下面了,我們只能通過地名來想象當初的情景了。“丘”既有丘陵的意思,也有丘墓的意思,“陵”也是如此。豫東的商丘、封丘、沈丘、鄢陵、寧陵幾個地名說明最初這片大平原上只有那么幾個小山包或者幾個小墳頭;但后來,人們發(fā)現這片黃土非常肥沃,紛紛遷居與此,并筑起了大大小小的城鎮(zhèn),于是出現了永城、虞城、柘城、項城、鄲城、郾城、襄城、考城 。豫北人才輩出,豫東則只出糧食,只有項城出了個名人,還是反面人物——竊國大盜袁世凱。考城(后來和蘭封合并為蘭考縣)雖然出了個黨的好干部焦裕祿,可他的籍貫還是山東的。
現在,地上的古跡山西全國第一,地下的河南全國第一。河南的地名也許能給地下古跡的發(fā)掘起一些索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