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君隱陶號朱公,流芳百世;聚財萬貫成財神,功著千秋。”
這是南陽府財神廟的一副對聯,這座廟宇祭祀的主神是范蠡,因此又被稱為范少伯(范蠡字少伯)廟、范大夫祠。據說該廟始建時,因地處范蠡家鄉(xiāng),朝廷特批在廟前加“府”字,從而使其成為唯一標注有行政級別的財神廟。
中國民間諸神中,最受人們歡迎的大概要算財神了。若論受歡迎程度,可能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也比不上他們。民間信奉的財神各種各樣,為數眾多,據南陽府財神廟負責人時振宇說,其中主要有四大財神,即文財神比干、范蠡,武財神關公、趙公明。仔細考究起來,他們成為財神各有緣由。比干沒經過商,因其被商紂王剖了心,故被商人借來供奉,以向天下人證明自己無心騙人;關公也沒經過商,商人供奉他,是借其信、義以彰顯自己之言行,同時,也以其威名護財;趙公明被道教尊為“正一玄壇元帥”,因此也稱“趙元帥”,他手下有招寶、納珍、招財、利市四神,他們各管一方,合稱“五路財神”,本領很大,但趙公明是《封神演義》中的虛構人物,歷史上并無此人。說起來,只有陶朱公范蠡,才真正經過商,并多次創(chuàng)造財富神話。
不過對于范蠡來說,躋身財神之列,成為保佑人們發(fā)財致富的神仙,似乎并不是啥好事兒。正像有人所說,“世人都曉神仙好,不知神仙有煩惱”,滾滾紅塵,求財的人多如恒河之沙,求財者多半獅子大開口,多多益善,貪得無厭。更有甚者,有一號人,不干丁點兒正事,整天泡在財神廟,死乞白賴,伸手要錢。據說一位傷透腦筋的財神揮筆寫了副對聯,貼在自己廟門上:“只有幾文錢,你也求,他也求,給誰是好;不做半點事,朝來拜,夕來拜,教我為難。”
如今,南陽人把范蠡推尊為“商圣”,個人感覺,這比他財神的身份要有價值得多。
【商人緣何稱“圣”?】
商人的本質就是追逐利潤,甚至可說“唯利是圖”是其天性,這是他們的生存之道。在誠信缺失的時候,“商”時常和“奸”攪和在一起,在傳統文化語境里,更有“無商不奸”的說法。
而“圣人”呢?傳統文化中的圣人,是指品德智慧極高的人,才德皆備謂之圣人。那么,“商”與“圣”怎么能結合到一起,出現一個“商圣”的稱號呢?
我們在采訪中得知,范蠡“商圣”的尊號,最早是南陽籍軍旅作家夏廷獻提出來的。1992年,夏廷獻在創(chuàng)作長篇歷史人物傳記小說《范蠡》時,就提出應授予范蠡“商圣”頭銜。
當時曾有人提出異議,但夏先生認為,國人何時評“圣”,評了多少“圣”,不詳。但目前詩圣、書圣、詞圣、醫(yī)圣、藥圣、酒圣、棋圣等,均有得主。尊范蠡為“商圣”,有八個理由:
第一個史有記載的辭官經商的部長以上的干部——打破重官輕商思想觀念的先驅;
第一個認識到商品經濟規(guī)律及作用并主張實行宏觀調控的專業(yè)人士——開認識價值之先河;
第一個親自經營五畜產業(yè)、親自組織貨物交易的專業(yè)戶——身體力行,作風扎實;第一個把兵法用于商場并上升為理論寫有專著的人——這一點,評圣銜職稱時,尤為重要;
第一個意識到廣告作用不惜變名易姓以“鴟夷子皮”做招牌的人——有超前意識,獻身精神;
第一個靠勤勞靠市場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成為巨萬富翁的人——實績最重要;
第一個在致富后用信息、金錢,帶動周圍的人共同富裕起來的人——群眾關系好,道德高尚;
第一個在治國治家上取得了雙重成功,為世人樹立了成功榜樣獨立人格的人——無人可比。
這八條理由,略帶調侃意味,但總的說來,還真很難推翻。反正歷來圣人的評選,沒有專業(yè)評選機構,也沒有評選具體細則。大多是有人提出,大家響應,約定俗成。夏廷獻提出后,大家都覺得商圣非范蠡莫屬,因此,就叫開了。
采寫這篇稿件的過程中,我們對范蠡的了解逐漸深入,再看“商圣”二字,不再感到別扭,反倒感覺很合適。
在民間傳說中,范蠡也是誠信經商的楷模。相傳范蠡是秤的發(fā)明者,他根據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標記,發(fā)明了十三兩秤。后來發(fā)現有人故意缺斤短兩,就又加上了福祿壽三星,意為缺一兩折福,缺二兩折祿,缺三兩折壽。這種十六兩秤,在中國使用了兩千多年,俗話說的“半斤八兩”,就是對這種秤而言。
也正是由于范蠡在商業(yè)活動中表現出的高尚品德,過去人們就把經商稱為“陶朱事業(yè)”,把誠信經商稱為“陶朱遺風”。如此說來,今天把他尊為“商圣”,不也是很合適嗎?
【商業(yè)智慧內涵豐富】
談到范蠡,南陽府衙博物館的劉紹明先生認為,他經商有術,但并非一般意義的得財守財,他以財富為生存手段,但不以財富為生存目的,“范蠡式”的經營智慧,并不是買賣過程中投機取巧之類的雕蟲小技,而是一種對經濟規(guī)律、財富本質的徹悟式理解。
范蠡曾向勾踐進言:“兵之要在于人,人之要在于谷。谷多,則兵強。”由此提出“勸農桑,務積谷”的國策,使越國國力迅速恢復和發(fā)展。
為了使“農末”俱興,范蠡還制定了關于糧食的價格政策。他認為:“糶石二十則傷農,九十則病末。農傷則草木不辟,末病則貨不出。故糶高不過八十,下不過三十,農末俱利矣。”就是說,糧價過低則傷農,過高則損害商業(yè),因此,應將其價格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使農業(yè)和商業(yè)都能良性發(fā)展。利用國家力量,對物價進行宏觀調控,這在世界經濟思想史上,大概是最早的嘗試。
范蠡主張在市場需求發(fā)生變化之前備好貨物,要讓貨等客,不要讓客等貨,所謂“夏則資皮,冬則資葛,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值得一提的是,有學者認為,范蠡的“待乏”,不同于囤積居奇。囤積居奇是在商品貨源緊張時大量購存,伺機高價出售,以獲取暴利,結果是擾亂市場,損害消費者利益。而“待乏”是在貨源充足,或者是某種商品處于銷售淡季時低價購進,待貨源緊張或銷售旺季時拋出,如此不僅調劑了市場供求,穩(wěn)定了物價,而且獲取高額利潤和良好的社會效益。
有人說,如果稱子貢為最早的儒商的話,范蠡就是最早的“道商”。的確,在范蠡治國和經商活動中,有著鮮明的“順勢而為”的道家風范,他是一位“被忽視的道家”,是道家理論的重要實踐者。
【家鄉(xiāng)人弘揚“陶朱遺風”】
南陽市北郊,范蠡巍然而立,氣宇軒昂,神情自若,右手撫須,左手置后,目光向遠方眺望,若有所思。仿佛籌謀國事,梳理政治風云;抑或運籌帷幄,把握無限商機。
這是一尊惹人注目的雕塑,青銅制成,5米多高,位于河南省經濟管理學校大門口。塑像衣著線條流暢,面部表情生動自然,雕塑座底上鐫刻著四個燙金大字——“商圣范蠡”。
走進校園,撲面而來的是濃郁的商圣文化氣息——醒目的大幅標語,以范蠡思想精髓為內容的“校訓”,環(huán)境幽雅的范蠡游園……看得出來,范蠡家鄉(xiāng)的這所學校,正在打“商圣”的牌子。
采訪結束時,宛城區(qū)委常委、宣傳部長黃玉杰告訴我們,宛城區(qū)已經成功注冊了“范蠡故里”和“商圣范蠡故里”的中文域名,區(qū)委、區(qū)政府還將與一家房地產商合作,在范蠡家鄉(xiāng)三十里屯恢復建設范蠡祠堂,以此紀念范蠡,弘揚“陶朱遺風”。
宛城區(qū)區(qū)委書記馬瑞平則告訴記者,2007年5月,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在香港懇談會上演講時,特別提到了范蠡對商業(yè)文化的巨大貢獻。徐書記認為文化發(fā)展是中原崛起的重要支撐和標志,他希望南陽在文化產業(yè)發(fā)展上為全省趟出路子。對于宛城區(qū)來說,范蠡故里是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發(fā)掘、整理、弘揚這一珍貴文化遺產,是宛城區(qū)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