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秦人好馬”一說,秦先祖柏益曾為舜馴獸,賜姓贏氏;造文曾為周繆王駕車周游天下,一日千里平定叛亂;其六世孫非子“居犬丘(今甘肅天水附近),好馬及畜、善養(yǎng)息之”于是周孝王“使主馬于汧渭之間,馬大蕃息……”乃得到封地,逐漸壯大。周平王東遷,秦襄王以大批良馬相助,作為護送遷都的動力,獲得封爵賜地之賞,成為諸侯國。“車千乘、騎萬匹”兵強馬壯,終于在戰(zhàn)國七雄中得以“橫掃六合、一統(tǒng)天下”。
“秦人好馬”造就了大批養(yǎng)馬、御馬、相馬的人才,其統(tǒng)一中國得益于馬,更加深了其好馬之心。試看今日秦兵馬俑坑中的陶馬和銅馬車駕乘的銅馬,一個個都耳若削竹、目似懸鈴;鼻廣口闊、頭方肚圓;脊干平整、肌肉厚實;前腿如柱、后腿若弓;鬃毛齊整,紋絲不亂,非對馬有情且有經(jīng)驗者、不能如此也。
由于馬具有超人的力量和速度,在過去的幾千年中,不論是在征戰(zhàn)、交通運輸、還是生產(chǎn)、商貿(mào)等各個方面,馬都是最主要的動力,一直到新中國建國初期仍是如此。近幾十年來,科學技術(shù)飛速進步,機械、器具得到普及,代替了過去馬的大部分勞作。但在某些地區(qū)、某些領(lǐng)域,馬的作用仍然存在、仍然不可忽視。同時,可以肯定的是截至目前還沒有出現(xiàn)任何一種動物,或者一部機械能夠完全代替馬在各個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社會生產(chǎn)的發(fā)展,總是和良馬的培育、繁殖聯(lián)系在一起的。
秦人好馬,汴人亦好馬,馬在開封發(fā)展的各個不同歷史時期,都發(fā)生了重要的作用,僅僅從開封街道的名稱中就可略窺馬在開封人心目中的地位,看出馬在開封人生產(chǎn)、生活中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作用。
一、北宋之馬行街
北宋時期的馬行街,位于舊封丘門里,南起潘樓街土市子,北抵外城的新封丘門,長約15公里。按今天的方位估算,大約就是今北門內(nèi)外的一段大街。從土市子向北進入馬行街不遠,有一個叫“鵪兒市”的十字口,口北即是當時東京著名大酒樓——任店(后更名為欣樂樓)及和樂樓。和樂樓門前即“賣馬市”故名馬行街。
馬行街除了這一“賣馬市”之外,更多的是醫(yī)館、藥鋪和“茶坊酒店、勾肆飲食”,那里的各種風味小吃不下百種。夜市通曉不絕,比州橋夜市“又盛百倍”。其繁華盛況《東京夢華錄》書內(nèi)曾多次提及,并專設(shè)了“馬行街北諸醫(yī)鋪”和“馬行街鋪席”兩個篇目加以介紹。宋人蔡絳的《鐵圍山叢談》一書,對馬行街則從另一角度加以描述“天下苦蚊蚋、都城獨馬行街無之。馬行街者,都城之夜市酒樓極繁盛處也。蚊蚋惡油,而馬行街人物嘈雜、燈火照天,每至四更罷,故永絕蚊蚋”。以蚊蚋惡油,言街市之繁華興盛,獨出心裁,令人感慨。該書又謂“上元五夜,馬行街南北幾十里,夾道藥肆,蓋多國醫(yī),咸巨富,聲伎非常,燒燈尤壯觀,故詩人亦多道馬行街燈火”。
可惜的是隨著北宋王朝的沒落以及黃河的南遷,河患頻仍,馬行街沒落了。但馬關(guān)乎著國計民生,關(guān)乎著一個城市的興衰。“馬市”換個地方又興盛和發(fā)展了起來。二、大梁門外的馬市街
據(jù)明《如夢錄》記載,明代開封大梁門(西門)外,還有一道土城,屬建隆廂義定坊。東起西門外,西至土城,北到堌門,南止今縫紉機總廠西墻外。傳說這道土城系周世宗取虎牢關(guān)(今河南滎陽汜水)土筑成,堅實如鐵。馬市街即在土城內(nèi)之中心處,街道南北走向。當時這里“早晨牛驢上市,午時騾馬上市”,故名馬市街,這條街從早晨天一亮到下午,一直生意興隆,人流不斷。凡是內(nèi)蒙、河北、山西、陜西、甘肅諸省的販馬商人都來這里販賣騾馬,山東、安徽、湖北、湖南各省以及開封附近各縣的馬、牛販子也來這里販賣牛馬驢騾,因此這條街曾被稱之為“八省通衢之地”當時街內(nèi)僅客店就有50多家,為馬市服務的飯店、酒樓、商店簡直“挨門逐戶”。每日里人來客往、人喊馬嘶十分嘈雜。至夜客店里燈火輝煌,笙歌不斷,馬幫販子尋歡作樂至明方休,次早又是牛,驢上市的時候了。同時這里又是按察院處決囚犯的地方,每值行刑日更是人山人海,簇擁不動。
民國以后,汽車等機動交通工具逐步進入我國,馬在人民生活中的影響逐步縮小,馬市也隨之逐漸荒廢,馬市街成為農(nóng)村。特別是開封大梁門外,沙崗連亙、土地瘠薄,生活在這里的人民生活并不富裕,只是到了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進入經(jīng)濟建設(shè)開發(fā)期以后,才逐步有了改變。
三、久盛不衰的馬道街
北宋滅亡,東京城內(nèi)一片混亂,宋皇宮及城內(nèi)各大寺院俱被焚毀,進入元代,開封又多次遭受水災,城內(nèi)遍地荒蕪,當年東京國際大都會的繁華景象已不復存在,千年古剎大相國寺也面目全非,規(guī)模大大縮小。
明朝初期,開封城市雖有所恢復,但大相國寺東仍是一片空地,建藩開封的周王常來大相國寺拜佛,隨侍馬隊就在寺東一帶遛馬,這很可能就是這里被叫做“馬道”的最早起因。后來有不少趕腳兒的人牽著騾馬,或者趕著車在此聚集,等候雇用,終日熙熙攘攘,車馬不斷。逐步形成街道,人們就叫它“馬道街”。到了明朝末年,馬道街已經(jīng)很熱鬧了。京城、臨清、南京、泰安、濟寧、兗州各處客來販賣不斷。可惜明末崇禎十五年(1642年)黃河決堤,水淹開封,馬道街又遭滅頂之災,再次淪為一片空場,被稱為“寺東山”。清代時,祥符縣的馬快班駐在這片空場上,從陜甘一帶來的馬幫商販也常在這里販馬,“寺東山”成了試騎大道,故而又被人重新叫起了馬道街,內(nèi)有十多家騾馬車行。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下詔全國各省、縣都要建立商務總會和分會,馬道街地處開封市區(qū)中心,首先是大清銀行進駐該街,繼而開封商會、勸業(yè)商場相繼在這里建立和開業(yè)。在商場的帶動下,武安幫的德慶恒、德慶成、德茂恒、老德記等綢布莊從西大街遷來,緊接著義豐厚、云錦章綢布店和同豐、華豐泰兩大百貨店亦在此相繼開業(yè)。首批遷到馬道街的還有照相業(yè),最早是東司門的同生照相館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最多時這道街里的照相館達到8家,它和綢布業(yè)、百貨業(yè)是馬道街發(fā)展初期的三大主要行業(yè)。
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馬道街內(nèi)興建的開封第一個現(xiàn)代化劇場“豐樂園”開業(yè),我國著名京劇藝人汪笑儂、高慶奎、郝壽臣等曾在該園登臺獻藝。次年(1911年),馬道街內(nèi)再建一座號稱中原第一的大商場(東商場)。
1913年,馬道街首先修了馬路和安上了電燈,吸引了更多本地及外埠的商家前來設(shè)店營業(yè),至此馬道街作為開封最繁華的街道和商業(yè)中心,才算名副其實地真正建立起來了。
馬道街內(nèi)商鋪林立,服裝鞋帽店、綢緞布匹店多集中于此,開封最有名的鐘表店、刀剪店也在這里。街南頭路西原有民樂亭飯莊和南貨莊,中間有稻香居鍋貼店和群賢旅館,群賢門臉雖只一間,后面卻有五進院落,是開封四大名旅館之一;街北頭路西,今振河商業(yè)城東端,20世紀30年代曾是開封商務印書館所在地,它是當時開封最大的一家書店;馬道街南頭東商場內(nèi)還曾有開封工商業(yè)界辦的一家報紙——《工商日報》,1946年創(chuàng)刊,開封解放后?。
開封人逛商店愛逛馬道街,外地人到開封也要到馬道街轉(zhuǎn)轉(zhuǎn),它就像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鄭州的德化街一樣,馬道街是開封商業(yè)區(qū)的代表。
四、開封曾經(jīng)擁有三條馬號街
前面談馬道街形成的時候,曾經(jīng)提到祥符縣衙的馬快班,曾在大相國寺東山,后來生意店鋪多了,街道熱鬧了,車馬往來,多有不便,馬快班就遷到了距這里不遠、偏東南方向的一條街上(今外馬號街小學北面)。既然叫“馬快班”,當然離不開馬,有馬就要有喂馬的地方——馬廄,百姓俗稱馬號,因為它在縣衙之外,所以這里就有了外馬號街的街名。一直到現(xiàn)在,雖然早已沒有了“馬號”,變成了居民區(qū),但外馬號街的街名仍然沒有改變。另外,祥符縣衙除了這個“馬快班”之外、縣衙內(nèi)各級官吏、衙役一干人等自然也少不了車馬鞍轎、少不了馬廄、馬號,當年縣衙東側(cè)、今日大相國寺市場與市郵政局之間那條南北走向的大通道南段就是縣馬號的所在地,一直被叫做縣馬號街(前曾叫過更夫胡同,1966年改名為和平街)。
第三條以馬號為名的街道在南關(guān)。清代,現(xiàn)在的二營西街一帶荒無人煙,后來建起了營房——河南陸軍步隊五十八標第二營房。民國初期營房周圍逐漸形成街道,初始時叫做二營后街,后因這里是兵營馬號所在地,乃改名叫馬號胡同。這可能是開封最后一個以馬命名的街道,但它也是以馬命名街道時間最短的一條街道,前后不到30年,1935年時改叫今名——二營西街了。
五、“馬”永遠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
隨著社會的進步,機械工業(yè)的發(fā)達,交通運輸業(yè)的完善,馬在人們生產(chǎn)、生活各方面的應用和影響逐步縮小了,特別是像我們開封這樣的平原地區(qū),城市里除了公園里有幾匹供游人騎著玩和照相的馬以外,已經(jīng)很難看到馬了,更不要說還有什么馬行、馬市、馬道和馬廄了,但“馬”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它對人類的貢獻并沒有因此而完全消失,它在山區(qū),在某些方面仍然發(fā)揮著作用。早幾天中央電視臺屏幕上出現(xiàn)的重慶市女騎警,依然令人會驀然想起毛主席“颯爽英姿五尺槍”的詩句。
開封街道上很少看到馬了,馬行街也不存在了,但馬道街仍然是開封商業(yè)最繁華的商業(yè)中心,隨著計劃中鼓樓的復建,環(huán)鼓樓四周的商圈將對古城的商業(yè)、旅游業(yè)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大梁門外的馬市街在沉默了近一個世紀之后,隨著開發(fā)區(qū)的興起,市委、市政府的西遷和鄭開大道的開通以及鄭汴一體化的實施,新的馬市街正在崛起。
“汴人好馬”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馬給開封帶來的興盛和繁榮,開封人民不會忘記,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一定會把馬道街、馬市街建得更好,把整個開封建得更好!
今日馬道街。沈毅 攝
今日北門大街(宋代馬行街所在地)。沈毅 攝
今日馬市街。沈毅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