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買賣,經(jīng)商我們口語習(xí)慣稱之為“做生意”,但是為什么要稱做“做生意”呢?許多讀者朋友就不甚明了了,而單從字面上也是無法把“做生意”與做買賣連接起來的。那么,“做生意”一詞有怎樣的由來故事呢?
“生意”一詞原是指生物富有生命力,即具有生機(jī)勃勃之意。“生意”一詞,最早見之于南朝時期《世說新語•言語》:“庚雅恭為荊州以毛扇上晉武帝”。在注引西晉傅咸《羽扇賦》序里所記載里,有這樣一個故事:以前孫吳時,曾有人把鳥翼用剪刀剪下,扇起來風(fēng)力不減,如同圓扇一樣。這是說當(dāng)時做成的羽扇已經(jīng)有了商品買賣的本質(zhì)。只是因制作簡陋,缺乏“生意”,光顧的人不多。直到晉滅吳后,產(chǎn)銷者加工精制羽毛扇,體式頗似鳥翼“生意”。
但讀者朋友也可以看出,這里的“生意”一詞,是說物品能夠引起人發(fā)生興趣,才會被人買去,它還只是文字的本義,外延并不具備今天這樣的含義。
最早引用這個意思應(yīng)用在做買賣的上,首推于《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在書中有“先前讀書,后來看看不濟(jì),卻去改業(yè)做生意”的話,這是把做買賣稱為““做生意”的首次文字記載。
從此人們樂于使用文中“生意”二字,指出經(jīng)營販買的物品,需精心巧制,價廉物美,方能引起人們的興趣,買賣才有長久的生命力。后來,遂將經(jīng)商做買賣之事稱為“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