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二里頭本是地處中原腹地洛陽偃師的一個普通村莊的名字。直到50年前進入了考古工作者的視野,二里頭從此躋身中華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的殿堂。就在二里頭綠油油的麥田下,隱藏著3000多年前華夏民族的一段輝煌歷史,我們也由此知道這里產生了最早的“中國”。
就在二里頭遺址發(fā)現(xiàn)50周年之際,一部以河南二里頭文化遺址考古成果為基礎,系統(tǒng)介紹華夏文明源頭的考古著作——《最早的中國》于近日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發(fā)行,本書的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兼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宏。當記者聯(lián)系上許宏時,許宏稱由于事務繁忙,他很少接受電話采訪,但河南媒體采訪他,他一定要擠出時間,因為對他而言,河南是他的第二故鄉(xiāng),“自1996年博士畢業(yè),我就有幸來到二里頭遺址工作,也自此與河南結下了10多年的緣分。我想說,我愛河南,我愛河南人”。晚報記者楊宜錦
不了解二里頭,就缺少了一份河南人的自豪感
你知道“二里頭”嗎?你了解“二里頭”在我國考古歷史上的重要意義嗎?“二里頭”這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莊何以成為整個中國的發(fā)祥地?“如果這些你都不知道,相信身為河南人的你就缺少了一份自豪感,因為了解了二里頭就會知道,最早的中國就是在河南產生的。”許宏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關于二里頭,市面上已經出了很多書,但大都是給專業(yè)人士看的,面對普通大眾的書卻幾乎沒有,而《最早的中國》即是給喜愛歷史及考古事業(yè)的普通讀者的。“作為一個學者,寫學術著作是本分,而把自己的成果反哺給社會大眾是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我也想通過這本書表達我對二里頭遺址及河南的感情。”
《最早的中國》詳細闡釋了“中國”產生的概念:中國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最早的都城應該就在最早的王朝都城和附近的京畿地區(qū)。該書利用考古發(fā)掘與研究成果,輔以出土文物與傳世文獻等材料,以偃師二里頭遺址為切入點,系統(tǒng)地闡述了東亞歷史上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即早期“中國”形成的過程。
二里頭都城遺址是最早的“紫禁城”
采訪中,許宏稱,他平常喜歡用幾個“最”來向大眾介紹二里頭遺址:最早的城市干道網、最早的中軸線布局的宮殿建筑群(都邑與建筑上的王權表征)、最早的青銅禮樂器群(華夏青銅文明之肇始)、最早的青銅器鑄造作坊、最早的綠松石器作坊、最早的使用雙輪車的證據、最早的具有明確城市規(guī)劃的大型都邑。
許宏表示,“二里頭遺址宮城城墻的發(fā)現(xiàn)令人驚喜,這是中國最早的紫禁城!”一座總面積近11萬平方米的宮城重見天日,這是迄今所知中國古代都城中最早的宮城遺存。許宏介紹,“此前可確認的我國最早的宮城遺跡,見于二里頭遺址以東約6公里的偃師商城遺址,面積約4萬平方米。二里頭遺址宮城,則較其提早了一個階段。這座始建于距今約3700年以前的宮城方正規(guī)整,它和它所圈圍的大型宮殿建筑,構成整個都邑的核心。雖然其面積僅是明清紫禁城的1/7左右,而它卻是后世中國古代宮城的鼻祖。”
許宏:博士畢業(yè)后來偃師不覺得屈才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許宏還激動地講了個“小花絮”。很多偃師本地人問他,北大博士畢業(yè)后來偃師工作不覺得屈才嗎?許宏常;貞f:“我不但不覺得屈才,我還偷著樂呢!有幾個人能像我這樣,一畢業(yè)就能遇到在二里頭這樣的遺址工作的機會?”許宏稱,對于偃師而言,他是外地人,但他卻了解偃師人所不知道的古老偃師。他常對偃師人說,你們偃師方言在過去可是京師語言,保存著文化記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