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戲曲舞臺上,凡是古代當官的,都要戴一頂“烏紗帽”。提起這個詞,有一段有趣的歷史故事。
“烏紗帽”也叫紗帽,其前身是古代男子裹頭發(fā)用的幞頭。北宋初年,有人將幞頭改裝為一種紗帽,皇帝對此大加稱贊,因此便規(guī)定朝中官員都要戴這種紗帽,有時皇帝也會佩戴。
這種紗帽兩旁各有一根細長翅,由于翅有一尺多長,所以走起路來便會上下顫動。為了保護帽翅以免碰掉帽子,官員們都養(yǎng)成了小心翼翼走路的習(xí)慣。
直到明朝,官員們?nèi)匝匾u宋制戴紗帽,但皇帝已不再戴了。從明世宗時開始,人們將紗帽稱之為“烏紗帽”,同時其雙翅也做了一些變動:不但翅的長度縮短了,而且其寬窄也不相同;官階越大,紗帽的雙翅越窄,反之亦然。其形狀和后世戲臺上的烏紗帽基本一樣。
清朝初年,順治帝入關(guān),收留了許多明代降臣,為了籠絡(luò)人心,允許不少地方官員仍穿明代朝服,戴明代烏紗帽。等到清室統(tǒng)治得到了鞏固,才下令將官員戴的烏紗帽改變?yōu)榧t纓帽。但人們習(xí)慣使用“烏紗帽”一詞,久而久之,“烏紗帽”便成為官位的代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