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20日,郭莊楚墓一號墓的主棺終于打開。墓中雖已出現(xiàn)部分兵器,但被稱為“鎮(zhèn)墓之寶”的青銅劍卻未躍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郭莊楚墓發(fā)掘總指揮馬俊才的眼簾。
楚人好戰(zhàn),男子佩劍為時尚,考古發(fā)現(xiàn)中,“半數(shù)楚墓出土青銅兵器”。楚制兵器做工精致。河南固始白獅子地一號墓出土的銅劍有血槽設(shè)計,殺傷力大增。傳世或出土的古劍中,吳越銅劍堪稱精美,但春秋楚墓出土的銅劍毫不遜色。而楚墓中出土的鐵劍和鋼劍,中原各國和吳越更望塵莫及。楚制兵器向今人展示的是一個實用與美觀高度統(tǒng)一的青銅藝術(shù)世界。
《左傳》中記載的“履及劍及”的故事,可以佐證劍在楚人心中的地位。公元前595年,楚莊王因為徐國慫恿宋國殺了楚的使臣,盛怒之下,連鞋子都沒有穿,劍也忘了掛在身上,光著腳板跑出宮去,準備親自征討徐國,侍從趕緊提了劍與鞋子追了上去。在當時,國君不掛劍與不穿鞋,都是有失身份與體面的。名劍成為楚國達官貴族必備飾物,有點像今天的新貴追逐頂級名表。
正因為此,馬俊才在主棺發(fā)掘過程中,一直在尋找墓主人的寶劍。
劍在何處呢?
終于,在棺底厚一米多的積沙里,一把罕見的玉柄青銅劍露出崢嶸。
馬俊才對這把劍印象太深了,“由劍柄和劍身兩部分組成,通身發(fā)黑,某些地方還顯露著綠色的銅銹。這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比多發(fā)掘出兩件鼎還讓人高興”。
除了劍,楚國還十分重視對弓箭的研制,河南淅川下寺春秋墓群中,出土銅鏃80件,有鏃身帶雙翼的,也有三棱形無翼的。至于楚王所用的弓就更為講究,有“大屈弓”、“繁弱弓”等不同種類。神箭手養(yǎng)由基的傳說出自楚國,絕非偶然。把各地楚墓出土的弓箭“組合”在一起,可窺見楚制弓箭全套裝備之精良。
除此外,楚國的兵車在當時也頗為先進。河南淅川下寺楚墓挖掘了九座春秋大型楚墓,有五個陪葬車馬坑,其中以二號墓的二號車馬坑規(guī)模最大,埋有車六輛,馬十九匹。下寺楚墓出土的100多件兵器,多出于有車馬器的墓內(nèi)。可見車馬與兵器的不可離異性,具有戰(zhàn)車的性質(zhì)。
在學者黃崇岳、徐兆仁看來,“楚國把冶銅、冶鐵、煉鋼等先進的冶金工藝和皮革、木漆、舟車等手工業(yè)技藝巧妙結(jié)合,應用于兵器制造和軍用器械制作,形成一個軍事工業(yè)發(fā)達的強國”。
楚國最偉大的詩人屈原在詩中自述:“帶長鋏之陸離,冠切云之崔嵬”,陸離的長劍,在他跳入汨羅江的那一瞬,也不曾離棄。那么郭莊楚墓一號墓的這把寶劍,曾與主人經(jīng)歷過何等磨礪,又負載過多少傳奇呢?
“只剩半個頭顱”
2005年11月20日,郭莊楚墓一號墓的主棺終于打開。眾人關(guān)注的謎團即將解開:主棺內(nèi)還會有大量器物嗎?墓主人尸身還在嗎?
依馬俊才事先分析,部分楚墓用膏泥封閉,因此陪葬竹簡、漆器能保存下來。郭莊楚墓是積石積沙墓,防盜效果好,但縫隙大,透氣,棺槨會風化得非常厲害。加上主棺附近有多個盜洞,盜墓賊進入帶來的擾亂,會使風化腐蝕更嚴重。因此他并未對主棺抱太大希望。
果然,“主棺已朽成灰痕,棺室內(nèi)明顯經(jīng)過了盜擾,底部僅剩一些海貝、玉琮、玉璧等隨葬品,‘墓主人’的尸骨不見了蹤影”。
當主棺清理即將結(jié)束時,考古隊員們終于在主棺的朽灰中找到了半個頭骨。酥碎狀的半個頭骨的骨縫里,有很多朱砂。古人認為朱砂有防腐作用,只有高級貴族的墓葬中才能使用,陪葬人是沒有資格使用朱砂的。馬俊才據(jù)此斷定這半個頭骨是墓主人的。
馬俊才說:“從墓葬里面隨葬的器物,和那么多陪葬人(均為女性)來看,這個頭骨是男性,看牙齒很鋒利,最多四十歲左右,是在盛年死亡的。”
當時發(fā)生了什么,以致英年早逝的墓主人僅剩下半個頭顱?
馬俊才分析道:“漢代盜墓賊把主棺蓋兩邊鑿兩個窟窿,把主棺蓋拉塌,一拉塌正好壓在墓主人腦袋上,他是男性,沒有那么多的首飾,也就是嘴里邊有含玉,盜墓者摳開嘴拿出含玉,頭顱就沒有必要抱出去了。他的軀干部分有很多的裝飾品,很可能盜墓賊把軀體摸著一段段往外遞吧。”
內(nèi)槨內(nèi)壁和頂面上原有富麗堂皇的壁畫,主紋是青銅底托的金箔片構(gòu)成的獸面紋,地紋上裝飾有密密麻麻的細小蟠虺紋,現(xiàn)壁畫大部分剝落或被盜掘損毀,僅在南壁和西壁上有較大面積的存在。
“(金箔片)絕大多數(shù)還是光亮如初,看著純度很高,我估計比現(xiàn)在的18K金還要純。數(shù)量也大。這種裝飾,只有淅川的春秋中晚期楚墓有發(fā)現(xiàn)。”
這些金箔片組成的獸面紋叫“饕餮紋”——是一種古代傳說中貪食的惡獸,是商周青銅器上最常見的一種裝飾紋樣。
金箔片脫落后被擾動至積沙層,曾被媒體報道為“沙子中有金沙”。
主棺內(nèi)還殘剩小件玉器33件,主棺西北角還殘存有上百件玉貝、海貝、瑪瑙珠、米狀綠松石珠等。“很精美,兩人挎著胳膊的玉姊妹頂多一寸半高,劉海清晰得一根根都能數(shù)清。”全程參與發(fā)掘的上蔡縣文管所發(fā)掘隊隊長張六林嘖嘖稱贊。
槨室里面以及所有盜擾區(qū)域的沙子,工作人員全部過篩。“我們買了幾十個篩芝麻的篩子,把沙子全篩一遍,篩出來很多小玉件。”張六林說。
郭莊楚墓一號墓主棺周圍,人們發(fā)現(xiàn)了13具尸骸,根據(jù)殘存的骨骼推測,她們的年齡都在二三十歲,其中緊貼在主棺左右兩側(cè)的兩具最清晰、完整。
十三個殉葬人,骸骨上沒有明顯損傷,姿勢比較安詳,可能是被毒死的。她們或者是姬妾或者是侍女,總之是生前陪伴在墓主人身邊的女人。
“按著左擁右抱腳上還要蹬幾個的順序排列,左邊挨著的第一個,年齡20歲左右,身上有多件玉器,如月牙斧、玉質(zhì)挖耳勺等。旁邊有個女性身上有刮痧板、癢癢撓等東西,看樣子是貼身的保健醫(yī)生。別的有廚娘,還有掃地丫頭。通過她們的陪葬物品都能判斷出來。”馬俊才說。
二號墓槨室打開之后,只保留有少量棺灰痕和1只鹿角、1只銅鼎足和少量陶器碎片。墓主人尸骨無存。
二號墓的戰(zhàn)國盜洞內(nèi),殘存著1個年輕女性頭骨、1個老年女性下頜骨以及一些肢骨殘塊。至于哪些是墓的女主人的,不得而知。
“疑似平王之孫”
一號墓主人是誰?郭莊楚墓一號墓發(fā)掘已經(jīng)一年多,這個謎團揭開了嗎?
馬俊才搖頭:“尚沒有。但是一號墓出土的大量隨葬品,為判斷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一號墓青銅禮樂器器型宏大、紋飾精美,豪華程度在楚墓中僅次于壽縣楚幽王墓,只有淅川下寺王子午墓和隨縣曾侯乙墓與之相當。
郭莊楚墓一號墓中,器物殘破得厲害,加上銘文多花紋多,“修復量太大,給故宮博物院送了九件,計劃修半年,看樣子一年也修不出來;y可做,銘文不能做。為修復,我們自己買了幾百萬的儀器。”馬俊才預計修復周期要兩年。
這座墓中的器物殘破得厲害,有兩個原因:一是積沙積石墓,一旦塌陷,對器物砸壓得特別厲害。二是盜墓賊入墓作案,挖了幾千方土進去,沙子落石頭砸,大的器物帶不走,憤怒之下他們會砸東西泄憤。有時砸成碎片賣銅。“最大的圓鼎殘片重303斤,方壺殘片重90斤,圓鑒殘片重94斤,升鼎殘片也在90斤以上。”馬俊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