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楚王下令要冶爐城的工匠鍛一柄雙鋒劍,限期完成,鑄成者獎,不成則斬。眾匠接令,不敢怠慢,采五山之金,取六井之碳,生火冶鑄。然而,皇上隨心所欲,何為雙鋒寶劍,大多工匠不知,一時間不知如何鑄造。但王命難違,工匠們大都十分著急。為難中,有的相互切磋,有的暗自琢磨,也有自知做不出,不聲不響地攜家?guī),逃往他鄉(xiāng),以期躲過這場災(zāi)難。
有位叫太阿的師傅,出身鐵匠世家,從小在龍泉岸邊長大,習(xí)就了一手冶鐵鑄劍的好功夫。他曾鑄出一柄好劍,那劍出鞘有聲,吹風斷毫,殺不聞響聲;噬咸貏e賞識,取名太阿劍。當時,太阿已四十有余,妻早年死于霍亂,留下二女剛剛成人。大女17歲,名枝,二女15歲,名葉,生得精明可愛,聰慧伶俐,在家釀造“梨花春”酒。那酒含梨花芳馨,醫(yī)民庶百病,因而享譽棠溪上下,冥山四方,一年四季都賣好價錢。枝葉特別孝順,對爹關(guān)懷倍至,百般體貼。太阿老人平日過得十分順心,年邁亦有心勁,可萬沒有想到,好劍鑄了千百把,這雙鋒劍的事竟成了個難題讓他坐臥不安。他專心煉鐵,用心鑄劍,不知不覺,限期迫在眉睫,雙鋒劍還沒有絲毫著落。就在這時,楚王又派使臣催逼,對太阿大師說:“皇上有令,限三天造出雙鋒寶劍,否則,人頭落地事小,且要加滅滿門!”太阿聽了,又氣又恨,楚王果然不念前功,事情做得太過分了。
其時,季節(jié)正值春日,梨花放白,湖光山色都顯出靈氣,該是淬火鑄劍的好時日,然而總是失敗,太阿大師的爐前身后,到處是扭曲的殘劍。夜深深,人不寧,翌日就要獻劍,眼下還沒鍛出一把劍條,太阿心里冒火,頭上流汗。他知道,只要天一大亮,一家人就要被斬首示眾,萬般無奈,決定說服女兒,一起逃往吳越,免遭滅族之難。枝、葉兩個女兒,釀過好酒關(guān)上房門,正好去給爹爹送夜飯。兩人一進爐棚,見爹的臉色不好,手把劍條,神情苦不堪言。女兒知道爹鑄劍遇到難處,憑經(jīng)驗,也明白該如何幫爹一把。于是,姐妹兩個一商量,當下咬破中指,將殷紅的鮮血滴向劍坯,與此同時,只見紅光一閃,雙劍一顫,成了。太阿猝不及防,叫著:“枝兒葉兒,使不得!”這一叫,兩柄劍隨即答應(yīng),枝和葉撲通一聲倒地,劍成人死。太阿后悔莫及,他全然忘記了,在這個時候,無論如何也不能叫出女兒的名字。
兩個女兒換得兩柄雙鋒利劍,這代價太沉重了。太阿含淚攜劍當夜逃離,他無論如何也不能把這兩柄劍獻給楚王。隨身佩帶,叫一聲枝、葉,會立即答應(yīng)。雙鋒劍又喚“姐妹劍”,難得的會說話的神劍,楚王因此幾次派人捉拿太阿,想奪走姐妹寶劍,終未得逞。
太阿活到208歲,據(jù)說是妻子和女兒留給他的壽限,臨終將姐妹劍埋在冥山南麓的一棵大梨樹下,他繞著梨樹走,直到自己倒下。那季節(jié)雖是冬天,卻忽然在一夜之間滿山遍野的棠梨花卻全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