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明大鼓主要為打擊類器具制品,主要包括大鼓(直徑2米)、大堂鼓、小堂鼓、小鼓、大鐃、大镲、小镲、旗、龍旗、戰(zhàn)旗、令旗等,還兼有橫幅彩對,并兼有汴鼓、板鼓、腰鼓、鼓板。作品又場序“緊急風(fēng)”(原為二龍爭霸)各種樂器齊擊碎點吶喊上場,如雷聲連連不斷,暴風(fēng)驟雨,如大海潮涌,翻滾搏擊。陰綿細雨,雨打蓮花,低柔委婉,鳥音哀鳴。二段為鳳凰三點頭,三鐃起端,形如戰(zhàn)馬揮汗如雨,饑渴難忍,欲飲止渴。三段為鳳凰單展翅,一鼓二韻聲,形似單臂揚鞭摧馬。四段為鳳凰雙展翅,十二銅鐃、十二銅擦搏擊,形同彩鳳左右雙展翅,鵬程萬里。五段為虎躍百川,首起器樂單音單響為雙聲并為四韻,加上跳動吶喊聲,如同猛虎下山,身體騰空躍起,虎聲雄威,震天動地,大有排山倒海之勢。六段為獅子滾繡球,此段作品前半部從十二音、五音、三音、二音有多到少,以后半段為的韻律,翻來覆去相互交替變化,如同獅子滾繡球一樣,國家復(fù)興繁華,不斷前進發(fā)展壯大。
鼓是打擊樂之王,開明大鼓講究技巧與力度,厚重的鼓音和著嘹亮的鐃、镲聲散著古老的韻律。
延津縣開明大鼓,韻律變化多端,時而低柔委婉,時而高亢激昂,悅耳動聽,可單打,又可交替變換。大鼓表演內(nèi)容共分六大段,開場取材于西漢末年,宮廷內(nèi)亂,王莽攆劉秀,爭帝霸業(yè),當(dāng)時封建社會政治氣氛緊張,時局動蕩不定。鼓韻氣勢磅礴,如洪水奔瀉,猛虎下山,勢如破竹,驚天動地。
一段是根據(jù)劉秀被王莽追殺,人困馬乏,揮汗如雨,情緒低沉,失魂落魄。鼓韻慢而低沉,如雨打蓮花,形似冷雪飄零,秋風(fēng)落葉,山間撫琴。
二段根據(jù)(傳說劉秀被追殺途中,常有一彩鳳引路)劉秀暫脫身蓮花池邊,劉秀催馬不動,見馬蹄踏石凹陷,馬點頭三下欲飲水止渴,此時劉秀又怕莽兵追至,心情起落不定。鼓韻此起彼落,時而翻江倒海,時如泉水叮咚。
三段形容劉秀脫離追殺后,在一梧桐樹下方得以安歇,心情平靜如水,悠然乘涼,回味往事之情景。鼓韻平穩(wěn),動靜巧妙結(jié)合,如緩緩流水,鼓與舞搭配得體。
四段形容劉秀玉璽復(fù)得后,心情喜悅開朗,策馬狂奔,心曠神怡之景,鼓韻催人奮進,醒心悅目,頓覺心胸寬敞明亮。
五段形容劉秀得勢后,重整旗鼓,廣聚義士,步兵擺陣,鳴金擊鼓,討伐王莽之勢,聲勢浩大,高潮迭起,鏗鏘有力,猶如暴風(fēng)驟雨一般。
六段形容當(dāng)時漢明帝盛世,復(fù)興后的活躍繁華,春和景明,爭鳴怒放形同獅子滾繡球,國家不斷發(fā)展壯大之情景,鼓韻氣勢宏大,翻來覆去,鼓意形同戰(zhàn)場,攻守自如,東殺西戰(zhàn),南沖北爭,戰(zhàn)時海嘯風(fēng)云起,穩(wěn)時水平靜無風(fēng),靜韻水點滴,動韻龍卷風(fēng),你來我往,息而又行,擊鼓為號,鳴金收兵,鼓意傳人意,人意變鼓藝,意行并茂,鼓韻緊而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