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的鞏義市,無論市區(qū)還是農村,到處都是漂亮的樓房。但是,在改革開放以前,鞏義的大部分居民卻都住在土窯洞里。
鞏義地處黃土高原東端,是一個多山的地區(qū),因此,挖洞定居便成了鞏義先民的主要居住方式。根據考古發(fā)掘證明,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挖洞而居,即使是蓋房,也要向下挖穴,然后筑成穹廬式,他們沒有忘記太古時代居住自然山洞的諸多好處。所以,古書上便說:“上古穴居而野處”(《易·系辭》)。特別是黃土高原,由于遠古雨水的沖刷,形成了無數(shù)大大小小的溝壑,這樣更便于挖洞而居了。因此,地處豫西黃土高原的鞏義人,便祖祖輩輩地在窯洞里生活,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窯洞還是我們鞏義地區(qū)住宅的主要形式。即便是在山石嶙峋、不能挖窯的地方,人們也要采石券窯,而且往往是窯洞與房屋相結合,構成窯房宅院。
一、窯洞住宅的建筑特色
1、窯洞住宅的形式,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種:
(1)一面靠山挖窯洞,三面蓋房,兩邊廂房,前邊為臨街房,形成四合院。
(2)利用山坳,挖成“斗”形院落,三面挖窯洞,前面蓋房或者壘墻,稱為“窩斗院”,或者叫“椅子圈院”。這種形式可以多挖窯洞,除正面挖3孔窯洞外,兩邊尚可挖4~6孔,增加了居住面積。
(3)在平地上向下挖成方形或者長方形院落,然后四壁挖窯洞,這種窯稱為“天井院”;也可以在臺地中央挖天井院。天井院一般能挖窯洞7~11孔,大大增加了居住面積;因在地面以下挖院,所以排水除了挖洞導出之外,主要是挖滲坑貯存雨水,使之慢慢滲入地下。
(4)在高山崖壁上挖兩層窯洞。因窯頭山高,所以往往修筑兩層臺階,臺階上下都挖窯洞,形成“天窯院落”,如二層樓一樣,既擴大了居住面積,又加固了窯臉,不致因過高而崩塌。
上述4種類型比較普遍。窯洞住宅的窯頂,往往砌有水道,以利排水,避免雨水沖毀窯洞和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