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城市中軸區(qū)
傳統的城市中軸區(qū),是以龍亭為龍頭,向南今宋都御街及中山路一線街區(qū)。其北端依時序分別為唐藩鎮(zhèn)衙署、五代宮苑、北宋大內、金末皇宮、明周王府遺址所在地,至清康熙年間在此修建萬壽宮,即今日龍亭。這一帶是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依法劃定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這里是開封七朝古都歷史的見證。按古人傳統的看法,這片圣土無論是方位還是地相地脈,都是神州萬里難尋、歷經千年選擇的風水寶地。
由龍亭向南,即為今日開封老城的中軸——宋都御街及中山路一線,若將近年來考古相繼發(fā)現的宣德門遺址、午門遺址、州橋遺址、朱雀門遺址、南薰門遺址等地點連接起來,它們恰處在一南北直線上,這條直線便是北宋時的御路天街,且正好為今日宋都御街及中山路一線所疊壓。對北宋御街——中山路奔馳的汽車輪下8米——黃土所掩埋的昔日輝煌,《東京夢華錄》中有著十分詳細的記載:這條北宋皇帝祭天祀祖、出宮游幸而往返經過的御街,從皇宮正門宣德門(今午朝門附近)起向南經里城朱雀門至外城南薰門(今16中院內),長10余里,寬200余步(按今人步幅約合150米),兩邊還建有御廊。寬闊的路面上列置有黑漆杈子和朱漆杈子,類似今日的交通標志隔離欄,路人分行過往,朱漆杈子內的中心御道不許一般官民行走,為皇家專用。此外,還有兩道排水用的御溝,內植荷蓮,近岸栽桃李梨杏,溝旁雜花相間,春夏之交望之如繡,真比今日的沿街花壇還美。街兩旁衙署相連、樓閣對聳,街面上雕車寶馬南來北往,看這北宋時的御街是何等的綺麗壯觀啊。今日的宋都御街與之相比,也只是全豹一斑。中軸線的疊壓,“路摞路”的奇跡,不僅是古代所謂王氣文脈形與神的傳承,也是今日后人開發(fā)利用的優(yōu)勢條件。所以這一帶的風貌十分珍貴,中軸區(qū)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開發(fā)起來大有可為。
貫穿全程南北的中軸區(qū),不但顯示著王氣,傳承著文脈,還是我國大都市中街市交易發(fā)端時期的典型繁華地段。由于北宋一代破除了坊市分離制,桎梏商業(yè)發(fā)展的坊墻不復存在,在東京城的許多地方都可以沿街開店擺攤,北宋之前的諸朝是絕對不允許的,就連前面所說的御街兩旁的御廊,也曾準許百姓買賣交易。御街州橋以南的路段更是酒樓、鋪面林立,特別是州橋夜市通宵達旦,盛況空前。宋時的州橋橫跨汴河,縱貫御街,人依橋望月,水天一色風景甚佳,故“州橋明月”為汴梁八景之一。到了現代,州橋僅留有地名讓人懷古。計劃經濟時期,市飲食公司不知是真有眼光,還是無意之中,在州橋遺址之上開設一家“州橋日夜餐館”,經營胡辣湯和水煎包,24小時營業(yè),頗有宋時州橋夜市的遺風,口碑很好,還被評為“中華名小吃”。1984年8月,在這一帶市政地下施工時發(fā)現了州橋,只因考古經費拮據,無法大規(guī)模發(fā)掘,未能窺見名橋全貌。令人欣慰的是,在中山路中段及大紙坊街拆遷改造時,為古州橋的開發(fā)預留了位置。北宋東京,繁榮的州橋夜市開創(chuàng)了我國城市夜市經濟的先河,同時也豐富了市民的夜生活、改變了城市夜間沉寂的面貌。這種都市市井風貌一直在古都開封世代傳承,現今名揚省內外的鼓樓夜市,就是千年東京州橋夜市的再現。
開封這條傳統的中軸線,州橋以南再說下去,似乎就會覺得茫然。從古代到近代,從地名到地物,雖名有變化物有變遷,但這條中軸線一直都是完整的。像宋代:宣德門——州橋——朱雀門——龍津橋——南薰門,近代:午朝門——老府門——行宮角——州橋——大南門,節(jié)點雖有變,端點仍存在。今天的中山路,你說是城市傳統的中軸區(qū)也好,說是旅游觀光的景觀軸線也好,北頭的端點十分氣派,南頭的氣勢太弱。修復與開發(fā)“大南門景區(qū)”成為開封各界群眾的企盼。
1994年4月開始,在大南門月城殘墻之上修復了長406米的甕城城墻。接著由市政府邀請專家,對“大南門甕城景區(qū)的規(guī)劃意見”進行了論證。規(guī)劃意見提出,不但要修復大南門的城樓正樓,還要修建箭樓和敵樓,并擬沿用城門樓原貌的獨門洞形式,一改大梁門、安遠門城門樓下擴門3個直通道路的交通方式,而在甕城兩側第一個馬面外以券門洞的形式開挖東西兩個交通道口。這樣就會造就一個完整的規(guī)模較大的“修舊如舊”的文物景觀。專家們建議將此景觀命名為“南薰門古城堡景區(qū)”,并預料圍繞景區(qū)將會形成一個繁華的文化鬧市區(qū)。如能果真這樣,外地游客沿這條傳統中軸自南向北游覽開封時便有了目睹古都風貌的第一個高潮。開封這處傳統城市中軸區(qū)的南北,便也都有了較為完美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