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野菜上市的時(shí)節(jié),它以其獨(dú)特的口感和味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其實(shí),不光是現(xiàn)代人對野菜情有獨(dú)鐘,古人也吃野菜,不但普通百姓食用,皇帝大臣、達(dá)官貴人也吃。有史料可查的吃過野菜的皇帝有李世民、朱元璋,還有清朝的雍正皇帝,不過他們大多是借吃野菜來標(biāo)榜自己的愛民和節(jié)儉,沒有真正吃出野菜的味道,作秀的成分居多。
說到吃野菜,不能不提到晉朝人張翰,這位老兄在洛陽做官,身在千里之外卻十分思念家鄉(xiāng)的莼菜,于是索性辭了官歸隱家鄉(xiāng),這樣就可以酣暢淋漓地吃上莼菜了。張翰算是中國歷史上為了口腹之欲而辭官的異類,這就是“莼鱸之思”的典故。莼菜是一種地道的野菜,其葉片浮于水面,葉的背面分泌一種類似瓊脂的黏液,莼菜吃起來嫩滑爽口,可以烹制成羹,“飯稻以終日,羹莼將永年”是古人美餐莼羹后抒發(fā)的情懷。
薺菜是野菜中的上品,正所謂“三月三,薺菜賽金丹”。它性涼、味甘,若做菜吃帶有一股清香味。宋代大詩人陸游就喜歡吃薺菜,為此他還特地寫過一首食薺菜的詩,詩中描寫了詩人吃薺菜的方法,還寫了薺菜的藥用價(jià)值。
蘇東坡不僅是文豪,也是一位美食家,他了解每一種食物的妙處,作為一方的父母官他自力更生,親自掌廚。蘇東坡非常愛吃春季里一種叫蔞蒿的野菜。1084年蘇東坡被宋神宗派往汝州任職,他特地取道今天的南京品嘗蔞蒿,后來蘇大詩人多次路過南京,只要有機(jī)會(huì)就去食蔞蒿,他對這種香嫩鮮脆,具有清火化淤功效的野菜極為贊賞,曾賦詩云:“初聞蔞蒿美,初見新芽赤。”蘇東坡在《惠崇春江晚景》中也念念不忘蔞蒿,詩云:“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shí)。”
說到底古代名人吃野菜大多不是為了果腹,人家吃野菜吃的是一種品位,如果真的淪落到靠野菜充饑,哪里還有閑情逸致去對野菜賦詩詠吟?《史記》中有“藜藿之美”的說法,千百年來野菜在民間仍被不少窮苦人家所食用,對于普天之下的布衣百姓,再怎么吃野菜,恐怕也吃不出名人的那種心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