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城里有座大相國寺。
我和琳被擠在小巴士的一角落里,離開朱仙鎮(zhèn)一個多小時后,終于回到了開封,進了相國寺汽車站。這時,天空飄起了淅淅瀝瀝的雨滴,我頂著地圖,拉著琳琳拐進了左近的一條巷子。好一條飄著酒飯香氣的老街,低矮的屋檐下,一屜屜包子堆得跟小山似的。于是我們隨便撿了一家,要了足足三屜的小籠包。
二屜包子下肚后,心滿意足的我,抹了抹嘴上的油開始和小店老板聊起天來。原來傳說中的大相國寺就在不遠處的前方,而這條不起眼的小街,也有著一個香艷的名子——胭脂河街。遙想“四水貫都”的日子里,一條彎彎的小河在門前流過,趙師師、錢師師、孫師師們云髻水袖,嫣嫣然地從河邊飄過,落下的點點水粉把這河都染成胭脂的顏色,那是怎一番的風情。滄海桑田過后,我們沿著這依然飄著香的小巷走到了盡,大相國寺在一片熙攘繁華之中,與我們相逢了。
古寺紅塵
在我的思想之中,古寺名藍總是與明山凈水、深山老林聯(lián)系在一起的,似乎只有遠離世間的滾滾紅塵,長伴青燈古卷,才會四大皆空,修成正果。不想大相國寺卻棲身于市井,與酒肆屠戶為鄰,與販夫走卒為伍,著實讓我大感意外。廟的東墻之外,行人如織、店鋪林立,那是號稱“開封的王府井”的馬道街;西邊更甚,一個巨大的農(nóng)貿(mào)市場整個壓了過來了,大有一口吞相國寺面而后快勢頭。于是不禁為僧人們擔起心來,不知這大相國寺一代代的高僧們是如何在這樣喧鬧的叫賣聲中,敲打著木魚,聆聽著佛音,修行著、思考著、歷練著的。
看了書才知道,大相國寺的熱鬧與嘈雜是由來已久的。宋人在《燕翼貽謀錄》就有這樣的描述:“東京相國寺乃瓦市也,僧房散處,而中庭兩廡可容萬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趨京師以貨物求售轉(zhuǎn)售他物者,必由于此。” 《東京夢華錄》里更是詳細地描述了“相國寺每月五次開放萬姓交易”的盛況,凡是市面上流通的服飾、文具、藥物、日常生活用品等等,幾乎都可以買到,而且,有許多東西甚至是獨此一家,別無分號的。
不僅老百姓經(jīng)常光顧,就連皇親國戚、達官貴人也常在這里流連忘返,黃庭堅就曾在這里買到過史學家宋祁的《唐史稿》手稿。 傳說,在長年在開封居住的李清照一有空閑就拉丈夫到大相國寺去逛街。她老公趙明誠可是想當年著名的文物鑒定家(曾多次擔任“鑒寶”節(jié)目嘉賓),于是夫妻倆到了大相國寺,不去參禪拜佛,老婆跑著去買零食,她在自己的書里就曾介紹當年喜歡的零食“炒銀杏、栗子、河北鵝梨、梨條、梨干、梨肉、膠棗、棗圈、梨圈、桃圈、核桃、肉牙棗、海紅嘉慶子、林檎旋烏李……”怎么樣,流口水了吧。老公呢?南邊大樹下邊,拿個放大鏡,正在一大堆舊書舊畫古董之間流連呢。每每太陽落山時候,李MM和趙GG才抱著一大堆書畫,提著一大包零食,手拉手,一步一回頭的告別大相國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