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在河南登封縣嵩岳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北魏孝文帝和十九年(一說太和二十年)興建。關于少林拳的源流,1919年出版的《中國體育史》記載,達摩“所創(chuàng)十八羅漢手即為后世少林拳之濫觴”,而1930年出版的《少林武當考》,經(jīng)過若干考證,認為是“附益?zhèn)瓮f”,“不足信也”,這種爭議久無定論。達摩、亦作達磨,全名菩提達摩或菩提達磨,南天竺僧,或云波斯人,后世論述其生平,多從北魏楊衍之《洛陽伽藍記》和唐釋道宣《續(xù)高僧傳》之說,自宋《景德傳燈錄》流行后,傳說頗多失實,附會日益增多。近世史家對史籍所載達摩“游嵩洛”、“寓止于嵩山少林寺”以及“嘗托茲山”等與少林寺有關的事跡,論說不一。根據(jù)《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所記傳略和《中國思想通史》第4卷所作考辨:菩提達摩于“劉宋時來華”,“初達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至洛陽,曾瞻仰修梵,永寧等寺。此后,他的行蹤不出今河南北部,其卒年當不早于公元525年”。達摩在中國創(chuàng)“一乘宗”教派或稱“欏伽宗”!耙蕴瞥跻押芩ノ,......文獻極少流傳......此宗思想亦不可深考”。有關達摩創(chuàng)十八羅漢手及少林拳一說,多出自明代天啟四年行世的《易筋經(jīng)》,存疑很多,不可輕信。實事求是的論斷,尚有賴于史籍資料的進一步發(fā)掘和考證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嵩山少林寺僧眾傳習拳術、發(fā)憤武事的記載,最初見于《舊唐書. 稠禪師傳》。據(jù)《秦王告少林寺主教書》和唐裴《嵩岳水林寺碑》所記,唐初,少林寺僧曾幫助唐太宗征王世充,寺僧有功者13人,唐太宗并賜莊田40頃,擴充廟宇,建立僧兵,僧眾達5000多人,少林寺從此進入興盛時期,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養(yǎng)僧兵后,練武就直接與作戰(zhàn)相關連,為少林拳術發(fā)展提供非常有利的條件,為了提高實戰(zhàn)能力,不僅練拳術、器械、而且也練馬戰(zhàn)、步戰(zhàn)、輕功、氣功等。寺僧還經(jīng)常邀請各地武術名家指教,各方武術名人也慕名而至,取經(jīng)送寶,這樣,少林寺實際上已成為全國會武之地,使它有機會博采眾家之長,匯集武藝之精華。宋以后,少林武術先后匯納了宋太祖趙匡胤的長拳、韓通的通背,馬籍的短打等18家拳法之長,著拳譜于寺,留傳后世。傳說在金元時期,覺遠和尚西出師,李叟和白玉峰人入寺授拳及氣功。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也曾訪少林寺傳授臨互相促進,經(jīng)過歷代研練和總結(jié)。逐步發(fā)展成為有拳法,器械等多種內(nèi)容。體系完整、大路精湛的武術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