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的最初譯名是“觀世音”,是梵文阿縛盧枳低濕伐邏的意譯,是遇到苦難“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的意思。唐代因為要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故去掉“世”字,略稱為觀音。觀音是大乘佛教中十分崇奉的一尊菩薩,我國幾乎所有的佛教寺院都供有觀音像。如天臺宗、密宗分別傳有“六觀音”,禪宗亦塑有各種觀音像。凈土宗更是把觀音作為“西方三圣”之一來供奉。從隋唐以來,民間更是形成了廣泛的觀音信仰,并逐漸形成了以敬奉觀音為主的三個宗教節(jié)日,二月十九日為觀音誕生日,六月十九為觀音成道日,九月十九為觀音出家日,民間有的將這三日并稱為觀音菩薩圣誕。
觀音菩薩圣誕的起源和依據(jù),現(xiàn)在均無法考定。每逢這三個節(jié)日,寺院均要舉行慶祝儀式,其一般祝儀是:唱《香贊》,誦菩薩名、《大悲咒》,唱《觀音大士贊》、《觀音菩薩偈》、念觀音圣號,拜愿,三皈依畢。廣大佛教徒慶祝觀音圣誕的香會稱作觀音會。普陀山是觀音會的中心,為觀音道場,因而香會更是盛大、壯觀。
所傳觀音居位的普陀山,本在印度!洞筇莆饔蛴洝返谑“秣羅矩吒國”說:“秣剌耶山東有布呾珞伽山,山徑危險,巖谷□傾,山頂有池,其水澄鏡,……池側(cè)有石天宮,觀自在菩薩往來游舍。”這里距中國有數(shù)萬里之遙,中國佛教徒如朝拜太不方便,于是挑選中國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梅岑島,作為觀音成道和布道的道場。梅岑島風景秀麗,面積十二平方公里,被譽為“海天佛國”、“海上仙境”、“海上第一名山”。東漢棄官隱居的梅福曾來此煉丹修行,此山即取梅福之姓“梅”,“岑”則指小而高的山,故名“梅岑島”。傳說,唐時有一印度僧人來此自燔十指,“親睹觀世音菩薩現(xiàn)身說法,授以七色寶石,靈跡始著”(《四明志·昌國縣》)。于是梅岑島傳為觀音顯圣地。
又傳說五代時日本僧人慧鍔從五臺山得觀音像乘船返國,在此觸礁,即留像建寺,成為此山第一寺院--“不肯去觀音院”,并把原山名改為“普陀山”(“普陀”與梵文“布”Potā同音),原來的梅岑島之稱倒湮沒無聞了。普陀山面積不大,卻擁有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八十八所庵院和一百二十八處茅篷,極盛時常住僧尼三四千人。普陀山的觀音會吸引了大量民間信徒的參與。民間到普陀山的朝拜活動以二月十九觀音誕生日最為熱鬧,這一天也是善男信女們祈禱菩薩保佑而放生的日子。為了赴這一盛大的觀音香會,一般從二月初七、初八開始,就有香客陸續(xù)上山,到二月十七、十八、十九則達到高峰。朝山的信徒大多身背黃布燒香袋,跨上道頭即沿妙莊嚴路朝拜到普濟寺,然后進入大圓通殿點燭燒香,進行各種佛事活動,再沿玉堂街、香云路登佛頂山禮佛。十八、十九兩天,普陀山各寺僧眾,都要進行隆重的觀音法會。十八日晚上,每個寺院燈燭輝煌,信徒們整夜端坐念經(jīng),佛教儀式通宵達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