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多年前,陜縣一帶統(tǒng)屬虢國所轄。周武王十三年封虢仲于虢。他知文善武,博古曉今,且體察民情。他同百姓一道,興修水利,屯兵墾荒,開劈梯田,啟工興商,把虢國治理的繁榮富強。300年后,繼位虢公的虢丑,獨斷專橫,一向身居樓臺宮閣,聞歌戲舞,從不刻苦學習,更不知民間疾苦。
周惠王十五年(公元前662年)秋七月,一道流星白光落至虢國莘原(現(xiàn)陜縣東凡鄉(xiāng))。虢公問史官是何原故,善于拍馬逢迎的史官為取悅君主而編造說:“那道白光是先主的神靈自天而降,輔助虢國治理國家,保佑振興百業(yè),強大勢力,征服其它國家。”,虢公聽史官這么一說,非常高興,便依照史官策劃,派上萬工匠在莘原建造社稷壇,壇上雕塑先主神象,并將先主在世時批閱過的卷宗摘錄成冊,供放在神象前的香案上,奉為至圣天書。從此,他對國家一切事務就不再動腦子了。一遇國家有事,他就到這里獻物擺貢,燒香禱告,然后掀開“圣書”,看看上面怎么樣說,便照樣去做,“圣書”上沒有寫的事,就不再去辦理了。
一天,管理土田的官吏向虢公啟奏說:“咱們虢國的樹太少了,應該把山山嶺嶺都栽上樹,這樣十幾年后,虢國不僅有米糧川,還有花果山,水土不流失,黃河也變清了,將為子孫后代造福不淺。”
虢公聽奏后,不知這樣做對不對,便去求神拜書。一看,頓時大怒,痛斥土田官:“先主‘圣書’上明明說應把山嶺開成梯田種糧,你卻要栽樹,為何反其道而行之?”
土田官據(jù)理爭辯說:“先王在世時,連年兵荒馬亂,糧食奇缺,兵民饑餓,當然應該屯田開荒種糧,F(xiàn)在糧食倉盈,先主之道已有欠缺之處,應當據(jù)實另定良策。”
善于拍馬逢上的史官,在旁看到再次討好虢公取得信任的良機已到,隨即落井下石,“你褻瀆神靈,背叛先王之道,可惡之極,罪該萬死!”
虢公聽史官這么一說,更加生氣,便下令以“離經叛道”罪將土田官綁赴刑場砍頭。土田官在臨刑前留下遺言,勸虢公不要再迷信神靈,要集眾人智慧,傾聽多方面意見,據(jù)實治理國家,虢國才能興旺發(fā)達。可惜,虢公全然不予理會。
從此,朝中再也沒人敢向虢公提出新的見解了。
一天,鎮(zhèn)守邊防的武將稟報說:“晉國陳兵黃河北岸,演兵習武,圖謀不軌,我國應加派重兵把守下陽(陜州老城西門外,今太陽渡)才是。”這等軍情大事,虢公更無主見。他打開“圣書”一看,沉吟道:“圣書上并無派兵駐守下陽之言,我們怎好擅自妄為。”
武將說:“以前兩國和好,自然無需重兵駐守,如今局勢險惡,還應以惡抗惡。”
虢公還是搖搖頭不予理睬。
此事傳到東都洛陽,周惠王連連漢息說:“國之將興,聽命于人,國之將亡,聽命于神,虢公受拘不合時宜之‘圣言’則事業(yè)毀,虢國亡矣。”果然,兩年后晉國就出兵占領了下陽關(周惠王二十二年十二月),在此緊急關頭,虢公卻逃到莘原先主社稷壇,求神拜書,尋找救國之策,突聽殺聲震天,晉兵已攻破虢都上陽(今三門峽市崖底鄉(xiāng)李家窯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