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宋代詩人王安石的這首七絕《元日》是一首歡慶春節(jié)的詩。此詩通過對春節(jié)到來時一些美好景象的描寫,呈現(xiàn)了一幅春風送暖、喜氣洋洋、萬物更新的迎春圖,其中“總把新桃換舊符”說的就是貼春聯(lián)和年畫,年畫貼在墻上不揭下,第二年貼上新年畫,以示除舊迎新,民間有“不貼年畫過不了年”的說法。
年畫在歷史上有過很多謂稱,如“紙畫”、“花紙”、“衛(wèi)抹子”、“年方”等,先秦《禮記·喪服大記》中,有“君釋菜、扎門神”的記載,唐代已見木板雕刻的作品,到了宋代,年畫已基本成熟,并定為手工雕版、套色水印、輔以手繪的制作工藝技術,現(xiàn)在河南開封年畫中的“大吉(雞)”門畫,便源于1500年前的南朝風俗。
元明之后,形成了天津楊柳青、山東濰縣、江蘇桃花塢三大年畫產(chǎn)地。清末“秦西石印”技術傳入中國,特別是后來膠印年畫的迅速崛起,我國年畫達到了一個繁榮昌盛的局面。中國年畫看起來比較夸張,色彩鮮明,線條明快,色調反差很大,服從于中國的最高美術思想。它的內容是現(xiàn)實的,但又是超越現(xiàn)實的,內容題材非常廣泛,從早期的自然崇拜逐漸發(fā)展為以表現(xiàn)驅邪納祥、歡樂喜慶、傳說故事、節(jié)日風俗。
年畫就是大家圖個喜氣,期待一種豐收,期待過上好日子,這是一種精神的享受。從東方美學史和世界美術史看,是日本人最早將中國的木版年畫傳遞到歐洲去的,很奇怪的事情發(fā)生了,歐洲當代的藝術家們說,苦苦追求的美學思想竟然同中國最高的美學思想完全相同。
中國畫的境界是需要“悟”的,好的年畫能給人以積極的影響,正面的鼓舞,以特有的美好形象濃縮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想像和追求。世界上很多東西是相通的,美的畫面,它們勝過人的口頭語言,所以說,越是地方性的,越有特色性的,越是世界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