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瓷
官瓷,即北宋宮廷御用瓷器,它是于大觀元年(1107年)宋徽宗因不滿于使用定瓷和汝瓷用品,自己在都城汴京建窯燒制而成的。至1125年毀窯,延續(xù)僅有18年,可謂曇花一現(xiàn)。但北宋官窯卻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宮廷御窯。
官瓷胎薄而精細,體態(tài)莊重,造型古樸,多仿商、周銅器,含蓄深沉。其色有青、白、灰、紅之分,以青為主。多用含鐵質的深醬色釉護胎,因而器皿口部邊緣釉薄處隱約露出胎色而微呈紫色,其足部沒有掛釉處呈現(xiàn)出鐵黑色,故有紫口鐵足之美。由于釉色和燒制氣氛不同又各呈天青、翠青、粉青、月下白、油灰、粉紅等,瑩潤內含,如美玉凝脂。而釉面開裂的冰紋、蟹爪、梅花紋片以及鱔血斑駁,令人賞心悅目。再加上紫口鐵足,其藝術魅力傾倒古今,非一般瓷器可比。清代乾隆皇帝題詩贊曰:“李唐越器久稱無,趙宋官瓷珍以孤。色至粉青泯火氣,紋猶鱔血裂冰膚。”1981年第3期《故宮博物院院刊》發(fā)表陶瓷專家馮先銘的文章曰:“官窯的地址不易找到。它的燒造規(guī)模小,延續(xù)時間也短,是其中的一個原因,但主要還是因為官窯的生產對民間是絕對保密的,因而在它棄窯時,一般也要按照宮廷的旨意,徹底毀掉,不留痕跡。這就是考古調查至今未發(fā)現(xiàn)官窯窯址的根本原因。”官窯、官瓷成了千古之謎。目前,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和臺灣故宮博物院的傳世北宋官瓷,均已成為國寶。
1981年,開封北宋官瓷研究所接受國家《恢復北宋官瓷研究項目》。1984年6月,全國著名陶瓷專家齊集開封,對開封新制的32種北宋官瓷進行鑒定,最后一致認為:“仿制品釉色如玉,風格逼真,可與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收藏的宋官瓷傳世品媲美。”一時轟動中外。2006年官瓷被收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