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阿美族人以小米、芋頭等谷物及根莖作物為主食,佐食則包含了野菜及魚肉,野菜的采集尤其廣泛,舉凡山蘇、過貓、山茼蒿、龍葵、刺莧、林投、樹豆、藤心等,都是阿美族人津津有味的佳肴,族人也常自稱為“吃草的民族”。
原住民傳統(tǒng)的烹調(diào)技術(shù)都較為簡單,阿美族也不例外,除了生食外,多半以水煮及火烤食用,其中有一種“石煮法”相當(dāng)特殊,是從前阿美族人出外野餐的拿手絕活。而采集或收成的食物,尤其是肉類,當(dāng)場吃不完的,就用日曬、薰燒或淹漬等方法加以儲藏;另外,小米等谷類則可釀成酒,供祭典等特殊場合飲用。
隨著時代變遷,阿美族已普遍接受以稻米為主食,但嗜食野菜的風(fēng)尚不但沒有消失,反而廣被其他族群接受。炒山蘇、藤心排骨、過貓、山苦瓜、面包果、檳榔心等,早已成為許多大飯店、小餐館里的必備菜,花蓮市的各大飯店,也常季節(jié)性推出原住民美食活動;只是多半采取臺式、客式的料理方式,口味較重,也較迎合現(xiàn)代人,卻往往把野菜天生的芳香一并壓抑。阿美族傳統(tǒng)的料理方式,精致程度雖不及,卻更能彰顯食物的原味。
石頭火鍋
石頭火鍋?zhàn)鞣ê唵卧迹e凡食材、容器、飲具、湯勺都就地取材;族人從前出外狩獵、工作時,只要帶上一包鹽巴,利用簡單的素材,就能煮出一鍋美味的料理,充分展現(xiàn)出其生活智慧。
首先以檳榔葉鞘折成“鍋具”,盛滿水后將魚蝦、野菜和鹽巴一齊投入,一旁則以炭烤石,待石頭受熱燒成白色時,便將之夾至容器。不久,石頭把水燒滾,便成一鍋香噴熱騰的魚湯。
杜侖
杜侖亦被稱為阿美麻糬,但不論作法和用料都和麻糬不太相同。先要將小米煮成小米飯,再放入臼中不斷搗打,由于富含粘性,小米飯很快會凝結(jié)成塊狀,成為又粘又韌的杜侖。除小米外,如今亦有以紅糯米、白糯米制作的杜侖。
阿里碰碰
阿里碰碰是“南勢阿美”特有的食物,與粽子有些類似,亦可稱為阿美飯包。阿美人利用海濱常見的林投,先將其葉子摘下,削除邊刺,再以4片葉編織成袋狀,塞入生糯米水煮或干蒸。由于有林投葉的薰陶,食用起來別具一股芳香。
希撈(腌肉)
阿美族人稱腌肉為“希撈”,不論魚肉、魚卵、獸肉及動物肉臟,吃不完便加以腌制保存。制作時先在肉上敷抹鹽巴,并加以搓揉,幾天后置入陶罐中,并倒入一些小米酒,封存一個月便可取出食用。據(jù)說,腐爛生蛆者為希撈的上品。
河豚
河豚多棲息在礁巖地帶,腸中有時會囤積毒性物質(zhì),因此臺灣民眾鮮少嘗試。然而居住東海岸的阿美族人卻有吃河豚的傳統(tǒng),他們經(jīng)驗老到地捕撈短刺的無毒河豚,作法上先用火烤,再拔殼去腸下鍋煮湯,由于肉質(zhì)細(xì)嫩,向來便是老人們的盤中佳肴。
花蓮市著名的“天下第一家河豚專賣店”,提供從生吃、燒酒等日式口味,到三杯、涼拌、清蒸、糖醋、炒肝、油炸等漢式作法,配上阿美族的稻香酒加金線蓮茶混合調(diào)酒,醺然中讓人體驗阿美族美食的粗獷風(fēng)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