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為中元節(jié),也叫“盂蘭(盆)會”。連橫在《臺灣通史》中記載:“臺人以清明為春祭,中元為秋祭。冬至為冬祭,各祀其祖,必誠心腆,非是者幾不足以為人子孫。”既是佛教活動,也是民俗節(jié)日。這一天祭奠亡靈,陳設(shè)餅、糕、香櫞、袖子、香蕉、黃梨、鮮姜與粥、飯等食品,意為供給亡魂食用,當(dāng)然最后還是活著的人吃掉完事!
中秋節(jié)
八月十五,中秋佳節(jié)。最初臺灣移民有吃大面餅的習(xí)慣,大面餅上用紅筆寫“元”字,稱“中秋餅”。能在游戲中贏得“中秋餅”的,便說是有“秋闈奪元”的好兆頭。后來當(dāng)?shù)匾惨灾星餅閳F(tuán)圓節(jié),家家戶戶都要做一只特大的印有嫦娥奔月圖案的月餅。有配上香蕉、鳳梨、文旦柚、蓮霧中秋四果,和用芋頭塊炒成的米粉,放在庭院中供奉月亮的。等到月回升到中庭,闔家人焚香拜月之后,就開始舉行各種形式的慶賀活動。一家人團(tuán)坐在一起,分食著月餅、果品,飲酒賞月。要是家人中有游子在外,席上一定得空出個座位來,同樣擺上碗筷,把他的衣服放在空座上,像在座人一樣,分給月餅、果品,表達(dá)全家人對他的思念之情。而遠(yuǎn)在他鄉(xiāng)的游子,也要按照家鄉(xiāng)的風(fēng)俗,在中秋之夜為親人們守夜,一直到月亮下山,以祈求月神保佑親人平安,家鄉(xiāng)五谷豐登。
重陽節(jié)
九月初九為重陽節(jié),佩茱萸、賞菊、飲酒、食米糕,風(fēng)俗同大陸一樣,也是讀書人的節(jié)日。
十一月冬至日,每家做糯米圓祭祖,稱為“添歲”。兒童用面捏成小豬、小雞,如同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