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義民節(jié)
新埔枋寮義民廟于每年農歷7月20日舉行的義民節(jié)活動,是臺灣客家人一年當中最重要的盛典,也是本省目前保存較完整的民俗祭典之一。每逢此日,來自全省的客家鄉(xiāng)親總將義民廟擠得水泄不通,而放水燈、賽神豬及羊角競長等祭祀活動,更將活動烘托得熱鬧非凡。
義民節(jié)祭祀活動起源于清道光15年(1835年),附近各大莊為了紀念先烈義行,便選定農歷7月20日舉行祭典,由各大莊輪值祭祀。輪值的莊頭除了要主持祭典外,還要負責牲品,安排戲班及設宴請客,由于每個村莊隔15年輪值一次,所以每一莊頭無不竭盡全力將祭典辦得熱熱鬧鬧,其中不乏有互相較勁的意味。
每到義民節(jié)前夕,輪值的莊頭便家家戶戶張燈結彩,殺羊宰豬迎接這天的來到。大體說來,義民節(jié)最主要的目的在超渡死難義民,同時亦超渡一般游魂,故在精神層面上與中元普渡相去不遠,祭典活動也與基隆中元祭相仿,有放水燈、起燈篙、糊大士爺、神豬競重、羊角競長及普渡等活動。
祭典通常為農歷7月18~20日,第一日為“入壇”,廟前即登起高達數(shù)丈的燈篙,招請諸方神明及各路野鬼來,廟門前尚請專司供品分配的鬼王——大士爺坐鎮(zhèn),并舉行祭祀,誦經(jīng)聲終日不斷;第二日于廟前的鳳山溪施放水燈,超渡水中孤魂,引渡西方極樂世界,每年值此夜晚,鳳山溪畔萬頭攢動,溪中燈火連綿成河,場面之大不下于基隆中元祭。
7月20日是祭典的最高潮,鄉(xiāng)民們以豬、羊、雞、鴨等牲禮普施,供祭孤魂野鬼,祭典中少不了各種陣頭表演,其中客家山歌競唱更將客家風情展現(xiàn)無遺,所有的祭典活動中最引人矚目的莫過于賽神豬及羊角競長,名列前茅的大豬公及老山羊,皆以華麗的高塔裝飾,所有得獎的牌匾懸掛兩側,每只神豬均達千斤以上,羅列于廟埕之前,場面十分壯觀;而老山羊則眼戴墨鏡、口銜煙斗,一副老紳士的打扮,十分有趣。神豬與老羊皆于20日當天中午12點至下午3點間陳祭廟前,并在傍晚列于街道,供人參觀。普渡大約在下午4點左右結束,此時廟前雜耍、賣藝的攤販,看戲、進香的人潮逐漸散去;但輪值村莊上盛大的宴席才正要開始,直到午夜時分,大士爺像在熊熊火焰中化為灰燼,一年一度的義民節(jié)盛典才告正式落幕。
客家山歌比賽
閩南的習俗,過了元宵,就算過完年了,但客家人的年卻一直要延續(xù)到正月20日“天倉日”(也稱為“開印日”)。這是緣于早期文武官署皆于此日舉行“開印”儀式,開始辦公,因此客家人相信天上的玉皇大帝也是從這一天開始執(zhí)事,所以每年天倉日,客家人除要拜天公外,在竹東更有一場盛大的客家山歌比賽,吸引來自全省各地的客家鄉(xiāng)親參加,30多年來,已成為竹東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動之一。
山歌,又稱采茶歌,主要是指臺灣北部采茶時男女對唱的歌謠,其歌詞字數(shù)多為“七字仔”,內容多為男女感情、天象、地理等,并兼述采茶時的情景,極富鄉(xiāng)土風味及民間文學趣味。臺灣的山歌包括閩南語及客家話,新竹、苗栗一帶多屬客家村落,故流行客家山歌。
竹東的客家山歌比賽,歷經(jīng)30余載而不衰,每年都吸引許多山歌愛好者云集竹東,爭睹盛況。其比賽地點不定,但大抵皆設于東林路夜市旁的竹東育樂公園,比賽共分3天,由18日的初賽開始,一直要進行到20日的總決賽;當天遠從各地而來的數(shù)百名參賽者,一大早便盛裝來到會場,簡短的致辭后,一年一度的歌唱大賽展開,霎時只聽得公園里歌聲繚繞,掌聲不斷。
比賽共分老山歌組、山哥仔組、平調組、長壽組、男女對唱及少年組,其中男女對唱,曲風近似流行歌曲,最能引起聽眾共鳴;而老山歌、山歌仔及平調都是傳統(tǒng)客家歌謠,最富民歌自然趣味。在親切熟悉的曲調中,但見臺上唱得投入,臺下聽眾也搖頭擺首,跟著應和,共同沉醉在優(yōu)美的鄉(xiāng)音之中。平日難得齊聚一堂的客家鄉(xiāng)親,藉著賽會,彼此寒暄敘舊,因此,竹東客家山歌比賽同時也兼具聯(lián)絡感情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