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崗有幸埋忠骨 萬千英靈眠綠城
提起碧沙崗,鄭州人首先想到的是公園,雖然不少人知道碧沙崗的前身是一座陵園,但真正能夠說清碧沙崗來龍去脈、歷史沿革的,恐怕不多。
碧沙崗公園的前身是馮玉祥將軍建造的北伐陣亡將士墓地。
1926年7月,廣東革命政府出師北伐,官兵們浴血奮戰(zhàn),所向披靡,不可一世的吳佩孚一敗涂地,倉皇退守中原。原本在東北老家坐山觀虎斗的奉系軍閥張作霖見有機可乘,馬上派張學(xué)良、韓麟春率10萬大軍南下,妄圖“漁翁得利”,霸占中原。奉軍1927年2月下旬強渡黃河,逼近北伐軍。當年5月,北伐軍與奉軍主力在河南的西平、上蔡、臨潁一帶展開決戰(zhàn)。
為策應(yīng)北伐戰(zhàn)爭,馮玉祥將軍于1926年9月成立國民革命聯(lián)軍,就任國民革命聯(lián)軍總司令。當時,馮玉祥接受了共產(chǎn)黨人李大釗“出兵西安,會師鄭州”的建議,首先平定了陜西、甘肅,救出被長期圍困的楊虎城部,隨后兵出潼關(guān),直驅(qū)中原,連克洛陽、鞏義、鄭州、開封,一路勢如破竹。
。保梗玻纺辏对拢比,馮玉祥與北上的北伐軍在鄭州勝利會師。馮玉祥出任河南省政府主席。之后,馮玉祥率國民革命聯(lián)軍繼續(xù)東征,轉(zhuǎn)戰(zhàn)山東、河北,收復(fù)北京、天津。
東征勝利,戰(zhàn)事稍息。1928年春,為了安葬歷次作戰(zhàn)中陣亡的官兵,馮玉祥先后撥款20萬元,責(zé)成交通司令許驤云建造北伐陣亡將士墓地。
在當時鄭州以西4公里處,有一個黃土崗,系梅山由西南向東北延伸的尾端,當?shù)厝私兴咨硩彙_@里常年風(fēng)沙彌漫,形成高低起伏的沙丘。因為種不成莊稼,附近村民只是在崗上種些樹木防風(fēng)固沙。在這里建墓地,不占用老百姓的耕地,正合馮將軍的心意。于是許驤云在此一次購地400畝,用于建造陵園。
。保梗玻改辏吃,陵園動工,當年8月竣工。馮玉祥取“碧血丹心,血殷黃沙”之意,將陵園命名為“碧沙崗”。
如今我們看到的碧沙崗公園北大門是1979年重建的。陵園最初建成的時候,北面的大門有3個,城堡式一字排開。中間正門巍峨雄偉,門頭正面有石刻的“碧沙崗”三個金字,左下角是“總司令馮玉祥題”的字樣。大門北鄰鄭洛大路,在路北還有3面照壁,上寫“國土至上,民族至上”、“力量集中,意志集中”等標語。后來,這些標語隨著政治形勢的不斷改變而改變。“文化大革命”期間“破四舊”,馮玉祥親筆所題的“碧沙崗”三個字是地地道道的“四舊”,理所當然該被砸掉。可因為它太高了,所以才免遭厄運。
馮玉祥是三民主義的信徒,當年他主政河南時,曾把鄭州的廟李村改為中山村,大孟寨村改為三民村,五龍口村改為五權(quán)村。這些名字都沒有長期存在下去。但他給陵園起的這個名字“碧沙崗”卻長久地保留了下來。
據(jù)介紹,“碧血”典出自《莊子·外物》:“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傳說春秋周敬王時,大臣劉文公手下的大夫萇弘,在蜀被人殺害(一說是剮腸自殺),他的血被人藏起,三年后化為碧色的玉石。后來人們就稱為正義事業(yè)而犧牲的人灑下的鮮血為碧血。清末革命家秋瑾在《對酒》中,寫下了“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的名句。李大釗先生《警告全國父老書》中也有這樣的句子:“出其丹心碧血,染吾皇帝以降列祖列宗光榮歷史之末頁。”
碧沙崗北伐陣亡將士墓地建成之時由4部分組成。陵園中部是烈士祠,分南北兩殿,紅墻綠瓦,氣象莊嚴。烈士祠里懸掛著各種紀念的匾額,存放著刻有烈士姓名的銅牌和記載烈士功績的金冊、碑記等。祠堂之前是中山公園,由民族、民權(quán)、民生3座亭子以及水池和石橋組成。祠堂后面是開闊的烈士公墓,每墓間隔兩米,縱橫成列。烈士公墓的東南是民生公墓,安葬著官兵的眷屬。烈士公墓與民生公墓之間設(shè)界石相隔。
馮玉祥將軍曾計劃將碧沙崗公園進一步擴建,他在《碧沙崗懷舊》一文中透露,希望在烈士祠左側(cè)建一所殘廢軍人療養(yǎng)院,“其筑式與政府各部同樣華麗舒美”,右邊分男女各蓋一所烈士孤兒學(xué)校。
馮玉祥的愿望最終沒能實現(xiàn),應(yīng)該與時局有關(guān)。1928年末,馮與蔣介石的矛盾激化,蔣、馮、閻大戰(zhàn)開始醞釀。風(fēng)云突變,碧沙崗的再建工程自然就顧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