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義門支派,皇帝不得不分開的家族
猶如中國的文化,陳氏后裔是一個龐大的姓氏網(wǎng)絡,派系眾多,其中不乏讓歷史永遠銘記的名字。比較而言,有一個陳姓支脈很有名,但其中的個人卻不太突出,這就是陳氏目前最有名的“江州義門陳氏”。據(jù)宋代兵部侍郎胡旦考證,“江州義門陳氏”的祖先是陳朝宜都王陳叔明的后裔。
陳朝滅亡后,陳后主陳叔寶的弟弟宜都王陳叔明一支避居福建泉州仙游(今福建莆田縣)。陳叔明五世孫陳兼,在唐玄宗時考中進士,任右補闕。陳兼的兒子陳京,在唐德宗時居官。京無子,以侄陳褒為嗣,陳褒任鹽官(今浙江海寧縣西南鹽官鎮(zhèn)南)縣令。陳褒的孫子陳環(huán)任臨海(今屬浙江)縣令。陳環(huán)之子陳伯宣居江西廬山,陳姓從此開始了又一輪遷移,并創(chuàng)造了曠世奇跡。
陳伯宣之孫陳旺在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居江西德安縣太平鄉(xiāng)常樂里永清村(今德安縣車轎鄉(xiāng)義門陳村),在那里構建了最具有中國宗法社會特色、類似烏托邦的合族居住大宅第家族大社會。因為江西德安在九江之南,九江古稱江州,因此這一支陳姓就以江州為名,陳旺為江州陳氏開山之祖。
從陳旺開始,江州陳氏家族人口猛增,家族極其興旺。自“義門”陳氏始立,到宋太祖開寶年間,義門陳氏有人口740余人。到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增至1470余人,短短20余年的時間,人口增加了一倍。到了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江州義門”陳氏已延續(xù)了230多年,19代同吃同住,全家族人口達3900多人,田莊300多處,發(fā)展成一個龐大的封建家庭,“室無私財,廚無異饌,大小知教,內(nèi)外如一。403人同期應舉,24人同榜進士”,成為人世間的一大奇跡。即使是歷代受到統(tǒng)治者褒揚的山東曲阜孔子后裔孔氏家族,也無法達到如此規(guī)模。
更讓人稱奇的是,江州義門陳姓家族3900多人聚居一堂,看起來就像一個縮微的國家。實際上,它也具有和國家機制相對應的各種功能,有學校、藏書樓、接待館、醫(yī)院、祠堂、田莊、園林,有自備生產(chǎn)、生活用品的各種設施,是中國古代自給自足、自成體系的田園社會的典型。應該說,這樣的形成突現(xiàn)了這一脈陳氏高度的組織管理才干才能。
對這個封建大家庭的管理,靠的是嚴謹?shù)淖逡?guī)家訓和嚴密的組織管理制度。陳氏家族有一套成熟的管理機構,負責處理族內(nèi)外一切事務,對上負責家族與政府的協(xié)調(diào)溝通,保證能安全地與國家相處;對內(nèi)保證族人不為爭奪資源而發(fā)生沖突。
《義門陳氏家法》共33條,應該說是中國最完備、最體現(xiàn)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家法,它以儒家規(guī)范為基礎,是中國宗法社會的縮影,也是中國儒學的精髓,字里行間體現(xiàn)了忠、恕、孝、悌的思想。家法規(guī)定,在
這個大家族里,“以治家之道為人倫之本,欲隆風教之原,必從孝第(悌)始。”淳厚的家風影響著陳姓家族的每一片土地,這里沒有游手好閑的人,沒有玩物喪志的人,沒有奇談怪論的人,沒有營私舞弊的人。時人有詩贊道:“堂前架上衣無主,三歲孩兒不識母,一十五代未分居,農(nóng)夫不怨耕田苦。”這樣的家庭堪稱封建家庭的理想模式,也自然成為封建社會的光輝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