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與修武的不解之緣
元好問(公元1190年—1257年),字裕之,號遺山,金末太原秀容人。父親元德明以詩知名,老師郝天挺也是著名的學(xué)者,所以元好問在少年時代就受到較好的文化教育。27歲時,蒙古軍南下,他從家鄉(xiāng)流亡到河南。32歲中進士,做過南陽及內(nèi)鄉(xiāng)縣令。蒙古滅金前后,北方人民遭受到空前的災(zāi)難,激起了他強烈的憤慨。元好問的詩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現(xiàn)實主義的傳統(tǒng),反映了金元之際的社會矛盾和百姓的痛苦生活,不僅在當(dāng)時享有聲譽,也是我國文學(xué)史上一位杰出的詩人。
元好問流亡河南期間,多次游歷并逗留修武,并留下不少詩歌、散文及碑銘。詩作主要有:《蕭仲植長史齋》,詩尾自注“修武作”,詩中充滿報國豪情,應(yīng)為早期作品;《過濁鹿城與趙尚賓說山陽舊事》,濁鹿城遺址在今天的修武縣五里源鄉(xiāng)李固村,詩中借漢獻(xiàn)帝封國舊都被元兵焚毀,慨嘆朝代更迭;《戊戌十月山陽夜雨(并序)二首》,詩序中說“喪亂之后,繼以荒年,一雨百順,喜極夢盡,情見乎詞”,詩長24行、120字,從其詩意來講,元好問這次在喪亂荒年之際來到修武并寄居于某一寺廟中,忽然久旱降甘霖,他十分高興,由衷地希望修武人民從此“一雨開百順”,表達(dá)了元好問和廣大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真摯感情。元初正大年間,元好問再次旅居修武,受到馬坊真清觀住持冷德明的熱情招待,他在遍覽“十里風(fēng)荷”的馬坊美景后,連作《馬坊冷大師真清觀道院》三首。
其一云:枯蒲折葦障清灣,十里風(fēng)荷指顧間。安得西湖展江手,亂鋪云錦浸青山。
其二云:水蔭茅齋星散居,白云閑伴五溪魚。茂林修竹美如畫,醮碧軒中恐不如。
其三云:靜中人境兩悠然,我亦因君有靜緣。已約青山來枕上,水亭風(fēng)榭看明年。
真清觀,又名海蟾宮,為金末元初道教全真教教主邱處機倡導(dǎo)創(chuàng)建。金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邱處機應(yīng)金主之召赴金都燕京。他取道修武,看到縣北馬坊一帶北接太行,東連蘇門,稻塍蓮蕩,茂林修竹,喜愛其風(fēng)土之美,徘徊流連不忍離去。于是他對隨其赴京的徒弟們說:“天下道院,武官為其冠首,濱都次之,圣水又次之。你們?nèi)绻軌蛟谶@里隱居修道,那么這里就能和濱都、圣水相媲美了。”他的徒弟就和當(dāng)?shù)剜l(xiāng)豪馬子安協(xié)商,捐地購材,一年后果然在這里蓋起了一座道觀。大安初年(約公元1209年),以恩例獲名真清觀。又因相傳五代道人劉海蟾曾在此修道成仙,邱處機當(dāng)年曾在此寫有《劉海蟾入道歌》,故當(dāng)?shù)匕傩沼炙追Q其為海蟾宮。真清觀建成后的數(shù)十年間,一直由邱處機的徒子徒孫住持,其最早的住持劉志敏是邱處機的徒弟,在此聚徒達(dá)百人以上。正大七年(公元1230年),道觀被元軍焚毀。第二年,劉志敏的徒弟冷德明重修真清觀,比先前更為恢弘壯麗,并派師弟房志起到聯(lián)城找到四處流亡的元好問,請他為真清觀作記。元好問知道長春教曾救了不少百姓,所以毫不推辭,欣然作《真清觀記》,詳細(xì)介紹了真清觀的創(chuàng)建及重修過程,并對長春教在亂世之中能夠以自己的特殊身份救助眾生的作用和貢獻(xiàn)作了全面評價。(王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