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親
通常由男方請媒人提媒,備禮傳送庚帖,帖上有男子生辰八字。女方接帖后,將其同女子的八字合在一起推算。若相和即回簡應(yīng)允,名為允帖,視為正式定親。定親后,男方或男女雙方設(shè)宴謝媒,備禮相送,謂之喝定親酒;榧s既定,不能更改,遇節(jié)日和紅白大事還要相互往來。
擇吉
俗稱下日子,即男方向女方請求婚期。先請陰陽先生算出吉日,忌單日、晦日,尚雙月雙日,以花朝節(jié)和臘八節(jié)的日子最多。選好后,用紅紙寫上喜日,備禮由媒人送至女方。女方若無異議,雙方著手各項(xiàng)婚事的準(zhǔn)備。
備婚
男方修建新房,裝飾室內(nèi),女方購置嫁妝。嫁妝有全嫁、半嫁之分。全嫁者箱柜衣被四套俱全,取四季興旺之意;半嫁則各樣兩套,象征成雙成對。中等人家多置全嫁,農(nóng)戶以半嫁者居多。豪富置超全嫁妝,極盡奢華。吉日前一二日,男方備大禮送至女方家中,內(nèi)有大肉、雞、鵝、衣物等。潢川縣南部在迎親前兩日,過禮必有1只公雞,女方須回1只母雞,而在縣北部則分別為公鵝、母鵝。商城縣在迎親前日,男方要在自家院中進(jìn)行暖轎儀式,晚上賓客滿坐,喝暖房酒。新縣等地,新婚前夜由牽娘睡在新床上暖床。
迎娶:迎親的時間,淮濱、固始、息縣等地均在凌晨或清晨,潢川、商城縣城關(guān)在午夜。是日,男家洞房、中堂、門、窗及樹干張貼大紅“囍”字,有正貼和倒貼,倒貼者取“喜到”之意。迎親時,男方備彩轎至女家接親。新娘則請兒女雙全的婦女“開臉”,用兩根線絞除臉上汗毛;穿戴整齊,頭頂褡頭后入轎。入轎方式各地略有不同,商城縣新娘入轎前,先在準(zhǔn)備好的清水桶上略坐片刻,再由叔或兄抱上轎;羅山縣由新娘兄長背上轎;潢川有些地方由親屬抱上轎,轎中另坐一男童壓轎。啟轎后,鼓樂先導(dǎo),一路吹吹打打,不時鳴放鞭炮。新郎由鼓樂相伴迎至中途。轎至男家,紅氈鋪地,新娘由牽娘相扶出轎,沿紅氈至中堂行禮。新縣、息縣、潢川等地有新娘哭嫁習(xí)慣,即從入轎到男家,新娘一直哭啼哽咽。在潢川,花轎行程中若遇其他花轎,新娘須互換褲帶;入婆家門時,新娘要跨過馬鞍,并授以寶瓶抱子,意味著日后生活穩(wěn)定、平安。
光山縣迎親時,新郎坐轎至女家搬親。女家擺席,新郎坐首席,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后,新郎喝“龍湯”(1條整魚或雞肉燒制),用筷子一撥,喝口水后放下,掏出“封子”賞錢。稍坐后,新郎辭去。片刻,新娘啟轎,轎門上用紅線系1塊精肉疙瘩(為的是打發(fā)邪惡)。到男家后,由男家迎親、牽親的婦女各2名和1名遞錫壺的少女(俗稱伴姑)等人打開轎門,新娘接錫壺后下轎,意即承當(dāng)媳婦。新娘進(jìn)喜堂的步子越慢越好。拜堂后入洞房,先由新娘略吮一口棗子湯(子孫湯),接著端來一碗用雞制作的鳳湯,新娘只用筷子撥動一下,夾塊肉擲于床下,為的是喂虎狼怪物,使生子好養(yǎng)。
成親
成親禮在正廳設(shè)香案進(jìn)行,由司禮主持。新郎、新娘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父母,然后對拜。拜畢,新郎揭去新娘褡頭布。隨之?dāng)[席,大宴賓客。席上,新郎、新娘要按親近、輩份等一定次序,逐個向每位在座賓客雙雙敬酒。入夜,新郎、新娘飲合巹酒,然后入洞房。次日,有的地方以凳子為墩支撐梯子,從洞房一直搭到廚房門,梯上鋪紅氈毯,新娘從上面走到廚房祭灶,謂之過狀元橋。第三日(淮濱為第六日),新婚夫婦在日上三竿后由娘家兄接“回門”,娘家設(shè)酒宴款待,日落之前回婆家。在光山,第三天回門時,僅接新郎至岳父家,第六日新娘才走娘家。
鬧房
通常在婚禮的晚上進(jìn)行,有的延續(xù)數(shù)日。鬧房時,“三天無老少”,允許長輩、平輩、小輩親朋和賓客嬉鬧,皆無禁忌。年青人鬧房最為活躍,多出些稀奇古怪的難題和游戲讓新人回答或完成,引人發(fā)笑,以此捉弄新人,而新人無特殊原因不得拒絕回答。有的地方鬧房時,新娘要挨個點(diǎn)煙、敬酒,敬到誰都不能裝孬,敬到什么時候就喝到什么時候,這種鬧房酒常常喝醉方休。由于鬧房氣氛熱烈,整日整夜不歇,新人經(jīng)此一陣常常精疲力盡,有的甚至累倒、病倒。
淮濱婚俗
沿淮船民,漁民的男婚女嫁和陸地上稍有不同,成婚時。男方擺個小劃子,婚禮置于船頭,送到女方船上,迎娶時,女方將男方聘禮和女方陪送的嫁妝都放到小劃頭上,連人一齊送到男方船上。男方迎親,派男親戚一人,劃子櫓上拴兩條紅綢布,新娘到新郎船上后,客人爭要兩條紅綢(用以給小孩避邪)。
光山婚俗
不論是送親還是迎親,都得準(zhǔn)時”拜堂”。香案上置香燭,擺放斗、秤、大蔥(意即稱心如意,四季長青)。新娘轎至,鼓樂鞭炮齊鳴,牽娘攙扶新娘入堂與新郎舉行婚禮。參拜、交拜禮畢,雙雙入洞房坐帳、拜床、喝“子孫湯”(也叫“連心湯”)
喪葬習(xí)俗
漢族人亡后,首先立喪主(死者的長子或長孫,無孫則以次子)、喪婦(死者之妻,無者為喪主之妻)和司禮,置棺槨壽衣,棺槨用料以松柏為上,桐木、杉木次之。棺木的板數(shù)須成雙成對,厚2~3寸,4寸為好,5寸更佳。外形一頭大、一頭小。薄棺俗稱匣子,多用于幼喪。外刷土漆,呈深黑色,有的黑中雜以紅色,內(nèi)外刷桐油。富有之家棺內(nèi)底部鋪煉熟的糯米灰數(shù)寸厚,還有的熔入麻油、松香等。壽衣習(xí)慣用單數(shù),5件,7件不等,藍(lán)、藏青、灰色均可,忌用黑色。不綴鈕扣,綴布帶系著。衣外系一條白色棉線腰帶,線的根數(shù)與死者的年齡相同。腳穿棉鞋。、死者彌留之際,親屬靜候身旁“送終”。氣絕后,燒落氣紙,將尸體移至正屋,置于床板或草鋪上,頭向下方,臉蓋黃裱紙。板下點(diǎn)長明燈,設(shè)牢盆(即泥糊盆),燒紙及紙人,又扎紙臺插于門外樹上,稱“望鄉(xiāng)臺”。死者子女披麻戴孝,孝子手持哭喪棒,長約3尺。父喪用竹,母喪用桐,取父節(jié)在外,母節(jié)在內(nèi)之意,棒上用白紙條纏繞。身系草繩或纏黑紗,穿草鞋或白面布鞋,有的地方赤腳不穿鞋。光山、新縣等地,男性死了,孝鞋口左邊披臉子,女性死了則為右邊,父母雙亡則為雙邊。接著給死者沐浴,前身7次,后身8次,有的前后各擦3次,穿上壽衣后入殮。棺底鋪香末,末上墊紙或褥,有的還置5枚銅錢。抬尸時,喪主抱死者頭部人棺,頭朝棺木大頭,平直仰臥。頭枕3塊瓦,腳墊2塊磚。口中含錢,或食物、珠玉。
蓋棺后,用3枚大釘封口。光山縣忌用釘,用木楔,棺口用糯米粥糊紙密封。人殮后,棺立中堂為靈堂,親人按尊卑長幼,男女有序,肅立守靈。親朋至吊,送以銀錢、孝幛、祭牲(雞、魚、肉)、紙錢等物,家人不論長幼均跪門迎接。吊喪期間禁忌頗多,非葬事不談,面污禁洗,女忌脂粉等。
出殯前,請道士做齋,和尚念經(jīng),超度亡魂,模擬陰間閻府種種酷刑,請其一一破除,以拯救亡魂,免遭陰間之苦;將紙?jiān)疸y山、樓宅亭閣、傭人仆役、車馬服飾、望鄉(xiāng)臺等焚化,供亡人陰間使用;做堂祭,由喪主或司禮哭訴祭文,追述亡人生平事跡和德行。官紳之家為取吉祥,對此儀極為重視,往往設(shè)大型道場,搭祭壇、祭棚,念經(jīng)數(shù)日,小禮1日,大禮3、5、7日不等,奢費(fèi)無數(shù)。1、3、5日的不樹幡,只掛各種神像;7日齋的要樹大幡,道士采八卦和二十八宿,意為上天進(jìn)表。做齋最后一日,在一空地上鋪一層柴草,將死者所用衣物付之一炬。出殯通常在亡后3日,富者有“五七”、百日、三年出殯的;拘忌風(fēng)水者,有停數(shù)十年不葬的。出殯之際,親友全體舉哀,助喪者將牢盆舉起,讓喪主頭頂片刻后摔碎于地,即碎便起棺,鞭炮,鼓樂齊鳴,孝匾、挽聯(lián)、挽幛與執(zhí)法器的道士、和尚、風(fēng)水先生及吹打樂班先導(dǎo),喪主手持招魂幡或手捧亡人遺像“拽纖’(長約4丈的白布一頭束于喪主頭上,另一頭搭在棺頭)隨后而行。抬棺者8人,俗稱“八仙”。途中親友設(shè)路祭,須停棺受祭,孝子陪拜叩謝。
墳地位置由陰陽先生確定,葬前打井坑,須一次挖成。棺至后,先繞墳坑3周,再由喪主在坑內(nèi)略躺片刻,謂之暖坑。坑內(nèi)撤五谷,將一定數(shù)量的陶、石器、錢幣等隨葬,俗稱散財(cái)。棺落坑小頭朝前(方向一般為東南),大頭朝后,由風(fēng)水先生“分經(jīng)調(diào)向”,定好棺位,然后用石灰填筑,封土。
亡人安葬后,還要舉行各種祭奠活動。3日內(nèi),每日夜晚親眷到墳上送火把。第三日孝眷到墳前擺祭,接土圓墳。
從亡人死亡之日起,每7日為一期(即“一七”),到靈前焚香化紙。“五七”時,到墳前燒紙,并將紙制人、馬、屋及生活用具燒掉。孝子在“五七”之內(nèi)(光山等縣是百日內(nèi))不能理發(fā)剃須,不穿紅戴綠,不赴喜宴,名曰“囚七”,替亡人坐牢。下葬后,將亡人靈牌按男左女右安置在供桌上,每日早晚一爐香,中午供飯;直至滿周年。周年時,焚香、化紙,親友參加祭奠。孝子守父母之孝為3年,伯叔兄弟和夫妻之喪為1年。男穿白鞋3年,女穿白鞋8個月。3年內(nèi),頭年春節(jié)不貼春聯(lián),只貼菱形白紙,子孫不外出拜年,近族人家不貼紅聯(lián),親朋在正月十五前后為亡靈拜新年,燒新年紙;第二年貼黃或藍(lán)色春聯(lián),第三年貼紫或綠色聯(lián),3年后方可貼紅聯(lián)。滿3周年時,隆重祭奠后焚化靈牌,孝子除孝服,去掉白鞋。
魚頭酒的來歷
據(jù)河南省社會科學(xué)院哲學(xué)研究所副研究員周全德考證,流行全國的魚頭酒就起源于信陽一帶。信陽人擺宴最講究客人“酒要喝好”,有“怪酒不怪菜”之說,若不喝醉幾個客人就覺得不盡人意,為此想方設(shè)法敬酒,更多的是行酒令。舊時的文人士紳常行雅令,現(xiàn)在流行通令,最通用的是劃拳。此外,主人的輩份低的要給客人、長輩敬酒。為讓客人多喝酒,上整魚時將魚頭對著首位的客人,此人必須喝魚頭酒,魚尾所指的人則要陪喝魚尾酒。魚頭酒不下肚,喝魚頭酒者不在魚身上動筷,他人不得先行動筷吃魚。魚頭酒一般為2一3杯,魚尾酒1一2杯,近年又有“頭三尾四背五腹六”之說,意在勸客人多喝幾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