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的大小窟龕共編了2345號,大大小小的佛教人物雕像共有十萬多尊,還有2800多塊的古代碑刻題記作品,是研究這些造像藝術的第一手史料。在這處人類珍貴的藝術寶庫之中,完成于唐高宗與武則天時期的作品約占了三分之二,可見就初唐的佛教造像藝術而言,這里的數目是相當驚人的。筆者觀察龍門的初唐造像藝術,發(fā)現如果與彬縣大佛寺石窟以及長安地區(qū)的某些造像比較,典型的唐風造像藝術在洛陽真正形成,顯然要比長安晚了一個節(jié)拍,特別是和象日本藤井有鄰館藏的唐貞觀十三年639 馬周造像、彬縣大佛寺唐貞觀二年628完工的大佛洞側壁脅侍立菩薩那樣的早期成熟作品相比較。
首先,保存在龍門石窟中數量可觀的造像發(fā)愿文題記,不僅能幫助我們發(fā)現初唐長安的造像藝術影響洛陽的重要線索,還可以作為在洛陽龍門把握長安造像藝術因素的歷史依據。
龍門破洞正壁有一所倚坐的彌勒佛像龕,是唐太宗貞觀十一年637 十月五日道國王母劉囗妃為其子道王元慶所造。道王李元慶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異母弟,其母為唐高祖李淵的劉婕妤。李元慶于貞觀十年被授為豫州刺史,造像刻于他從長安前來任職的第二年。
據刊刻于賓陽中、南洞之間的由中書舍人岑文本撰文、起居郎褚遂良書丹的貞觀十五年641 《伊闕佛龕之碑》記載:貞觀十年六月文德皇后長孫氏崩,唐太宗的第四子魏王李泰率領了一班皇族與當朝顯貴們來到洛陽,為了給長孫皇后作功德,特意選擇了北魏皇室未竟的賓陽三洞,進行了重裝與補鑿,并且磨光了北魏的原碑,刻上了自己的發(fā)愿記。現存于賓陽南洞正壁的一鋪大像與南壁如眾星捧月般的一批小佛龕,都是當時的功德遺跡。在南壁的小龕之中,有二龕是唐太宗第二十一女豫章公主分別于貞觀十五年三月十日、六月二日雕刻完成的。這應是唐代第一次較大規(guī)模地將長安造像藝術帶往洛陽的活動。
惠簡洞是一所中型的洞窟,窟內造像為倚坐佛并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南壁有一方造像記寫道:“大唐咸亨四年673 十一月七/日西京法海寺僧惠簡/奉為皇帝皇后太子周/王敬造彌勒像一龕二菩/薩神王等并德成就伏愿/皇帝圣花無窮殿下諸王福延萬代。”可知,這所洞窟是直接由西京長安來的佛教大師主持開鑿的。
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是龍門唐代皇家最為宏偉的石窟寺工程,據主尊盧舍那佛座北側的《河洛上都龍門山之陽大盧舍那像龕記》,為“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
咸亨三年壬申之歲四月一日,皇后武氏助脂粉錢二萬貫。奉敕撿校僧西京實際寺善道禪師,法海寺主惠?法師,大使司農寺卿韋機,副使東面監(jiān)上柱國樊元則,支料匠李君瓚、成仁威、姚師積等。至上元二年�675 乙亥十二月卅日畢功。”這里的西京法海寺主惠?,與主持開鑿惠簡洞的是同一人。撿校僧善道禪師來自西京長安的實際寺,韋機等人也是主要任職于長安的《舊唐書》卷一百三十五《韋機傳》 。因此可以確定,這所無與倫比的將近十年工期的大像龕工程,實際上是由長安來的朝廷高級設計人員共同策劃而成的,它應該是長安的佛教藝術樣式最大規(guī)模地在龍門山的再現,當然也決不會是完全照搬某個現成的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