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山,多么富有詩意的名字!每當我凝望嵩南天宇,眼前就會展現(xiàn)茫茫林海,巍巍山峰,悠悠白云。
我曾踏碎皎潔的月光向玉皇頂攀登;我曾獨立玉皇頂看日出的磅礴,云海的變幻;我曾在落葉連天的深秋去白云山觀賞紅葉,我曾在薄暮時分凝望白云山群峰崢嶸;穿過盈袖紫霧,我曾在白云山感受清涼世界;千尺崖下,九龍瀑前,我曾長久地佇立,觀群瀑飛流,賞彩虹紫煙……

打開嵩縣地圖,在嵩縣大地上綿延著三條山脈,流淌著三條河流。伊河之北的山稱熊耳山;汝河以北的山稱外方山;白河以北的山稱伏牛山。在三條山脈中,外方山、熊耳山象伏牛山的天然屏障,呈西南東北走向,伏牛山象一條蒼龍橫臥在嵩南天宇下。它雄視中原,既為南陽盆地遮風(fēng)擋雨,又為河洛大地擋風(fēng)御寒。
伏牛山是秦嶺東伸的余脈,西北接熊耳山,東南遙接桐柏山,莽莽蒼蒼,綿遷八百余里,為淮河與漢江的分水嶺。該山自白河鄉(xiāng)西北部的大木桶溝入嵩境,至東南部的張巴垛出嵩境,長43公里,寬25公里,面積為975平方米。這里群峰崢嶸,萬木競秀,大自然把最美的景色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

我曾多次登臨白云山,在伏牛山最壯美的頂峰留連,佇足,品味獨有的韻味。多少次我站在白云峰對面的觀景臺上,凝望對面拔地而起,震天撼地的白云山主峰,感受著它的雄偉之美,陽剛之美。我時常想,上山道路固然省卻了人們的爬山之苦,可白云山的壯美景色往往被人們所忽略,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缺陷!每當因為趕路不能在觀景臺上停留而匆匆駛過時,我就在心中抱著深深的遺憾!
千尺崖是另一種美!站在千尺崖下,望著刀壁斧削,壁立千仞的石壁,使人陡生浩然正氣,涌向你心頭的是“有容乃大,無欲則剛”的凜然正氣!白云山上有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四座,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山峰有37座,玉皇頂海拔2211.6米,為中原極頂,也象伏牛山高聳的頭顱,傲視云天!

洛陽師專原校長,著名學(xué)者葉鵬曾登臨白云山,他這樣描寫白云山崢嶸群峰:“白云山浮碧似海,群峰起伏,氣勢磅礴,競出天外。近山帶雨聲,遠峰淡若無,翠、碧、青、綠、濃、淡、明暗,山峰層層壁立,色相深淺分明。在白云山,你可以真正領(lǐng)略山的壯觀。……”
“天柱峰,積巖萬圍;擎天柱,筆立千仞,有震地撼天之勢。石鷹山如雄鷹展翅,金雞巖似晨雞引吭。有山如黑云聚匯,有巒似白蓮怒放……”

白云山群峰競秀,在茫茫蒼空中挺立了千萬年,今天,當我們讀著葉老先生第一次用如詩的語言來描寫白云山時,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白云山變得空靈起來,這就是文人的力量。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說:“山?jīng)]有了文人本來也不太要緊,卻少了一種韻味,少了一種風(fēng)情,就像一所廟宇沒有晨鐘暮鼓,就像一位少女沒有流盼的眼神。沒有文人,山水還在,卻不會有山水的詩情畫意,不會有山水的人文意義。”真應(yīng)該感謝葉老先生,他是第一位走進白云山,為白云山寫照的著名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