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BBC推出了最新紀錄片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該片由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邁克爾·伍德(Michael Wood)撰寫腳本并主持。
這是西方有史以來第一部關于杜甫的紀錄片,在片中,他從鞏義、西安到成都、長沙,從出生到入仕,從開元盛世到戰(zhàn)亂流離,回溯了詩人顛沛流離的一生。本片的另一亮點,BBC請來國寶級演員、《指環(huán)王》中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麥克萊恩(Ian McKellen)爵士朗誦杜甫的詩,當然了,是翻譯的英文版杜詩。麥克萊恩曾出演眾多莎士比亞劇作,這一次,他用深沉優(yōu)雅的莎劇腔詮釋了《壯游》《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等15首杜詩。讓中國觀眾得以從另一個陌生化的角度去體會品味杜甫的詩歌。
在片中,邁克爾·伍德記錄杜甫的第一站就是河南省鄭州市的鞏義站街鎮(zhèn),這里不僅是杜甫出生以及他少年時期生活過的地方,還承載了杜甫詩歌的精髓以及杜甫文化的深厚內(nèi)涵。
正如片中所說,杜甫的家庭是當時社會中上層的古老詩書官僚世家,在古時,人們總是把“詩”和“官”聯(lián)系在一起,你不證明自己有文學上的才華就很難做官。以至于杜甫在成年之后,即使仕途不順,卻仍然一心向仕,這不僅僅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有關,更多的是因為杜甫的家庭教育,崇尚“詩是吾家事”和“奉儒守官”的儒家思想。
此外,片中還向大家展示了杜甫出生的地方,即“杜甫誕生窯”,也是整個杜甫故里的文化核心。公元712年杜甫就誕生在這里的一孔窯洞內(nèi),現(xiàn)在這個窯洞也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里孕育了一代詩圣杜甫,也見證了詩圣杜甫美好的童年生活。
視頻里為麥克萊恩所朗誦的《壯游》,杜甫七歲時就以鳳凰為題寫詩,九歲時已寫出不少作品。到十四五歲時,他已在詩壇嶄露頭角,出入于文人薈萃的場所,與當時的文壇名流交往。詩中杜甫回憶到“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就是指當時的鄭州刺史崔尚、豫州刺史魏啟心,都曾褒獎杜甫的文才有似漢朝著名文學家班固和楊雄。
此外,片中還邀請了哈佛大學漢學家宇文所安、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曾祥波、牛津大學劉陶陶博士,給觀眾帶來了多重視角的專業(yè)解讀。
杜甫生于712年,見證了盛唐時代的衰落;當叛軍占領首都,洪水和饑荒襲來,他被迫舉家逃難。這些磨難構建了杜甫詩作很大一部分,他的詩作被哈佛大學漢學家宇文所安視作“當時中國百姓的心聲”。
宇文所安在片中說道:“我們不僅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這些詩人創(chuàng)造了評判偉大詩歌的標準。”杜甫,距今 1200 多年,早于但丁,也早于莎士比亞。
BBC毫不吝嗇地用“最偉大”來形容杜甫,不僅是對中國而言,更是放在世界文學的大范圍,把他同但丁、莎士比亞相比肩。
杜甫的一生可謂是跌宕起伏,年少時意氣風發(fā),進行了三次人生壯游,其中第三次漫游更是遇見了人生摯友李白,倆人結下了深厚友誼,后來二人分別后,杜甫甚至寫下了“余亦東蒙客,維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詩句來懷念和李白一同交游的時光。
結束漫游之后的杜甫,客居長安,一待就是 10 年。他奔走獻賦,郁郁不得志,生活逐漸變得貧困。他的詩,也慢慢向社會現(xiàn)實轉(zhuǎn)向。公元 753 年,安史之亂前夕,歷經(jīng)開元盛世的玄宗一朝已顯露出崩潰征兆。當權者享樂驕奢,民怨加深,杜甫察覺到腐敗的氣息后,寫下了長篇古詩《麗人行》。
又過兩年,依然窘迫,為了生計,杜甫接受了看管兵甲器仗的極低官職。年底,他前往奉先省家,就沿途見聞及小兒子夭折的痛苦心境,寫成了史詩般的長詩《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其中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成為千古名句。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重要節(jié)點,也是各種社會矛盾的總爆發(fā)。不過,盛世之下成長起來的詩人們,如杜甫一樣敏銳地察覺到國家危機并表現(xiàn)在詩文里的,并不多,像“三吏”與“三別”那樣描繪世間疾苦又讓人感慨萬千的詩,就更少了。
至公元 759 年,經(jīng)歷了多次任職與被貶后,47 歲的杜甫心灰意冷,辭官南下去到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建起了一座草堂,后人稱之為“杜甫草堂”。然而好景不長,嚴武辭世后,杜甫生活再次陷入困境,他深感無人可依,不得已離開成都開始了新的漂泊生活。
杜甫人生的最后兩年居無定所,一直漂泊于湖南湖北一帶,公元770年冬天,杜甫因貧病卒于湘江的一條小船上,享年59歲。
不同于以往獵奇東方的審視姿勢,這部紀錄片以“詩”為切入點,稱得上純粹,它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最大限度的還原了這位中國詩人的波瀾壯闊的一生。
杜甫,或是說,詩歌,正是急劇變化的現(xiàn)實洪流中潛藏的某種永恒,為我們,特別是處于疫情危機中的人們,源源不斷提供著某種信念。
對于中國人來說,杜甫“不僅僅是一個詩人,還是這個國家良知的守護者”。
正如詩中所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一千多年來,杜甫的詩持續(xù)引發(fā)著中國人的共鳴。
而現(xiàn)在,杜甫憂國憂民的詩篇,在更廣闊的世界里流傳。
既然,英國人都已經(jīng)開始讀杜甫了,我們還在等什么?一起去到那個時代了解這位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