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香玉沒有遠去,她又“活”在曹慧貞的剪紙里。剛從澳門回來,參加慶祝澳門回歸二十周年“中國夢,澳門情,名人名家藝術大展”的曹慧貞,又創(chuàng)作出“人民藝術家常香玉”的剪紙作品出來。只見她的剪紙作品里,有牡丹圖案,代表著“國色天香”的寓意,含有一個常香玉的“香”字;有“祥云”,余音裊裊,直沖云霄,寓意“戲比天大”;有“魚”的圖案,魚、玉諧音;有捐贈的“戰(zhàn)斗機”。
今年62歲的曹慧貞,是鄭州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河洛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她說剪紙是家里的祖?zhèn),已?jīng)剪了40年,作品多次在國內(nèi)外獲獎、展出、收藏,2008年10月就已獲得世界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最高獎---“金飛鷹獎”,分項獎(剪紙)終身成就榮譽稱號。之所以剪紙“常香玉”,曹慧貞說:“因為常香玉是鞏義人,她一生對中國戲曲的貢獻大于天,這是家鄉(xiāng)的驕傲。雖然常香玉大師遠去了,但她一直活在人民心里。自己會剪紙藝術,就想著通過剪紙的形式,使她的形象在剪紙的世界里栩栩如生起來,這也是一種戲曲文化的傳承方式。”
一處河洛匯流孕育出“河洛文化”
鞏義,自古以來就是洛陽的東大門。鞏義北部為自洛陽延綿而來的天然屏障邙山,山陰為天塹黃河,在這里黃河與洛河相交相匯,融為一體,“龍馬負圖,神龜出書”,河洛文化于此發(fā)祥。
自古以來,河洛文化就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之一相傳,這里是河出圖,洛出書,伏羲畫八卦的地方。河洛地區(qū)先民們創(chuàng)造出來的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為代表的黃河文明的核心和發(fā)祥地,河洛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文化,是數(shù)千年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當我趕到河洛匯流處,天色向晚,鞏(義)溫(縣)黃河大橋上車來車網(wǎng),川流不息。看著落日暮色籠罩下的邙山,顯得格外壯觀而美麗。河南省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河圖洛書)代表性傳承人李書升指著河洛匯流處告訴我:“伊洛河自偃師入境,向東北流入黃河,形成沖積平原。你看那是不是一處水清,一處水渾,分界線非常明顯,形成了天然的水上八卦圖,這就是聞名世界的河洛文化發(fā)源地。河洛文化是以洛陽為中心,西至潼關、華陰,冬至滎陽、開封,南至汝穎,北跨黃河至晉南、濟源一帶。”
怕我聽不明白,李書升又進一步補充說,河洛地區(qū),概言之,就是以洛陽、嵩山為中心的“河南”“河內(nèi)”“河東”的廣大地區(qū)。
“太極圖是河洛交會的自然現(xiàn)象,這是因為太極圖很像黃河洛河交匯形成的旋渦,通過這個自然現(xiàn)象觸發(fā)靈感,人族伏羲才創(chuàng)造出太極和八卦。”看著李書升老人,我不知道他怎么懂那么多,面對河洛文化,我只有傾聽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