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香玉,原名張妙玲,幼年家境貧寒,父親以賣藝為生。父親為了不讓常香玉做童養(yǎng)媳,把9歲的常香玉引上了學戲路,并任常姓的藝人為義父,改藝名為常香玉。13歲時,她以演《泗州城》轟動開封市。從那個時候起,張妙玲的名字逐漸被人淡忘。而常香玉的藝名,卻越唱越響。
常香玉,對民族戲曲藝術(shù)家充滿著熾熱的情感,始終履行自己提出的“戲比天大”的諾言,將畢生精力奉獻給了中國民族戲曲事業(yè)。她是常派的創(chuàng)始人,有著豐富的音色,寬廣的音域,純凈的音質(zhì),正確的運氣方法。宏達的發(fā)聲共鳴,精巧的吐字藝術(shù)和嫻熟的潤腔手段,表演細膩傳神,富有一種陽剛之氣。她原唱豫西調(diào),后來逐漸融合了祥符調(diào)的古樸醇厚,委婉含蓄、俏麗典雅風格。同時,還吸收了曲劇、河北梆子、京劇等諸多劇種的元素,形成了獨特的“常派”唱腔。例如,“花木蘭”中“在那日才改扮喬裝男子”的唱段里,用的是河南曲劇的音調(diào);《白蛇傳•斷橋》中“恨上來罵法海不如禽獸”唱段里,用的是河北梆子的音調(diào);《拷紅》中“等姑娘穩(wěn)坐在繡樓以上”唱段里,用的是京韻大鼓的音調(diào)。
在常香玉故居里,我看到了一口老井以及一個磨盤。李書升,河南省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河圖洛書代表性傳承人,他說,常香玉為什么能唱那么好?因為她是喝家鄉(xiāng)的井水長大的,嗓音好。有一年回到村子里,她直接站在家門口的磨盤上給大家唱戲聽,身邊圍了很多人。董溝是個戲窩子,喜歡唱戲、會唱戲的人特別多,常香玉回鄉(xiāng),自然得到家鄉(xiāng)父老的熱捧。聽李書升的話音,他和常香玉特別熟悉,問其熟悉到何種程度?“她家在鄭州的時候,經(jīng)常去她家。每次回來,都讓給她的母親捎話比較多。”
唱戲七十年,常香玉留下了很多代表劇目,最經(jīng)典的有:《打工地》、《秦雪梅吊孝》、《拷紅》、《花木蘭》、《桃花庵》、《大祭樁》、《五世請纓》、《破洪州》,《三哭殿》、《游龜山》、《朝陽溝》、《李雙雙》、《人歡馬叫》、《紅燈記》、《斷橋》、《柳河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