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鳴瀑頂端,緊連著一個長40余米的槽狀深潭,潭水中陷有一心形巨石,名良心石。一塊偌大的板狀塊石深入潭中,稱洗心石。潭左側(cè)上部有巨石疊壘成一個面積達(dá)10多平方米的棚洞,其間平整可居,名省心洞。
傳說,這山里過去住有一個叫王柱的后生,從小被父母嬌昵寵愛,而王柱兒卻不思父母養(yǎng)育之恩,不顧家境之貧,對父母要吃要穿,要錢要物,終日游手好閑。稍有不順,就摔碟子打碗,責(zé)罵父母。十里八村,議論紛紛,“王柱爹娘不知哪輩子作孽,養(yǎng)了這么個不孝子孫。比比人家李橋吧,真是天地之別!”王柱兒爹娘經(jīng)常唉聲嘆氣,自怪命苦,又得忍辱負(fù)重,辛勤勞作。
有一天,王柱兒娘上山采藥,不慎掉崖摔斷了腿。抬回家里臥床不起,吃喝拉撒都得人服侍,可王柱兒是飯不端,茶不送,稍有呼喚,便發(fā)牢騷“還不如死了哩!”王柱兒娘怨恨交加,便有尋死之意。
有一天,老頭兒不在家,王柱兒娘一天水沒搭牙。饑渴之極,喊王柱兒端些水來,王柱兒待答不理,又喊,又是那話:“還不剩死了哩!”王柱兒娘越想越氣,強忍痛把腰帶系到床頭上邊的窗欞上,繩套系到了脖子上。碰巧此時老頭兒到家,王柱兒娘撿回了一條命。
王柱兒娘上吊尋死,引起了村鄰親屬的共憤。親屬們商議要好好教訓(xùn)其一番,甚至有人說干脆把他處置了。面對眾目睽暌,王柱兒害怕了。這時,李橋走過來說:“柱兒啊!人生一世,忠孝為本。爹娘養(yǎng)育,恩比天高,不孝父母,有悖人倫,人怒可畏,天理難容。你該好好想想,洗心革面,回心轉(zhuǎn)意,孝敬父母。龍不抓孝順之人,專抓黑心人哪!”眾人則你短我長,指頭戳到王柱兒的鼻尖上,連嚷帶罵,王柱兒爹娘痛苦流涕訴述著養(yǎng)育之苦,連說帶勸。此時,王柱兒感到無地自容,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jìn)去。不久,他趁爹娘不注意,悄悄離家出走了。
王柱兒找到了這座石洞,晚上躺洞里反省思過,白天坐在潭邊的石板上,把心掏出來放水里洗。他決心把黑心洗成紅心,洗成忠孝之心。洗呀洗,一洗不知多少年。這洞、潭、石,便有了省心洞、洗心池、良心石的名字。
后來,王柱兒多年不回,王柱兒爹便到處尋找。他經(jīng)常站在李橋溝中部的山嶺上眺望、呼喚,最后變成了一尊老翁石,永遠(yuǎn)地屹立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