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始祖比干公,生于公元前1092 年,未邑(古稱朝歌)人。商王文丁之子,帝乙之弟,紂王之叔。封于比,故名比干,乃黃帝第三十三世孫。 帝乙時,佐兄鞏固政駐,嘔心瀝血。紂王繼位時,受命輔佐,官少師,披肝瀝膽,盡慮盡忠,被譽為三代孤忠。商末,紂王荒淫無度,微子去國,萁子佯狂,國勢危殆。比干累諫不聽,乃嘆至也!”。乃面諫,三日不去。紂問何以自恃?比干曰:“善行仁義所以自恃!”。紂怒曰:“比干自以為圣人。吾聞圣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遂殺比干,剖腹驗心。
比干被害后,暴紂竟下令株連其親屬。時比干正妃陳氏方娘甫孕三月,恐禍及,即攜婢女四人避難于牧野。及期于長林石室產(chǎn)一男,因其地泉水淙淙,取名泉。周武王克商未及下車,即派大臣褒封比干墓,鑄銅盤銘,并派人征得比干遺腹子。因他生于長林石室,賜性林易名堅,拜為大夫,食采清河。后移封博陵公。博陵(今河北蠡縣一帶)乃林氏發(fā)祥地,堅公乃林姓始祖。
比干卒于公元前1029年,終年63歲,葬于朝歌,即汲縣北十有五里(今河南衛(wèi)輝市)。春秋時,孔子適衛(wèi),率弟子謁比干墓,劍刻比干墓碑,自是比干道益昌。魏孝文帝南巡親謁比干墓,封墓建祠,刻吊殷比干墓文于碑石上,今碑文猶存。唐太宗伐高麗道經(jīng)墓下,率文武大臣謁比干墓,下詔爰贈太師,謚忠烈公,命有司修茸祠堂,祀以少牢,春秋二祭。于是廟制益崇。唐宋以降,歷代帝王圣賢褒揚有加。現(xiàn)比干廟存有仁宗、明孝宗、清康熙、乾隆的碑刻。
古往今來,無數(shù)炎黃子孫以比干為典范,激勵自己高風(fēng)亮節(jié),為民族振興,祖國昌盛,勇赴國難,以死報國。如愛國詩人屈原、鞠躬盡瘁的諸葛亮、直諫諍臣魏征、精忠報國的岳飛、浩然正氣的文天祥、忠介名臣海瑞、民族英雄林則徐等都是繼承比干精神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