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山東、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四川、陜西、山西、河北、內(nèi)蒙、江蘇
顧氏來源有二:
1、出自己姓昆吾氏。相傳帝顓頊有個孫子叫吳回為祝融黎之弟,也為祝融。吳回的兒子陸終娶鬼方氏的女兒為妻,生了六個兒子,其中大兒子名樊,賜己姓,封在昆吾國(今河南許昌東),后代便是昆吾氏。夏朝時,昆吾氏有子孫被封于顧國(今河南范縣東南),稱顧伯,是夏的重要同盟國之一。夏末顧國被商湯攻滅,散居各地的顧伯子孫便以國為氏,稱顧氏。
2、出自越王勾踐的后裔。相傳,大禹死后葬于會稽,他的兒子啟在山上建立宗廟祭祀他。夏帝少康后來又把庶子無余封在會稽主持禹的祭祀,并建立越國,建都會稽(今浙江紹興)。其后人以國名命氏,稱為越氏。春秋末年,越國常與吳國交戰(zhàn),公元前494年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發(fā)奮圖強,后終于公元前473年攻滅吳國,并向北擴展,成為霸主。戰(zhàn)國時公元前306年為楚所滅。經(jīng)秦至漢,傳至勾踐的7世孫搖,曾擔任過分布在今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地區(qū)的閩越族首領,因助劉邦滅項羽有功,受封為東海王,因都東甌,俗號東甌王。后來封自己的兒子為顧余侯,子孫留居會稽,其支庶子孫以其封號的第一字為氏,稱顧氏。史稱顧姓正宗。
今江蘇省有顧山,地當無錫、江陰、常熟交界處,很可能因顧國移民遷居而得名。據(jù)宋人所載,顧氏"初居會稽,漢有顧翱者,事母孝,母喜食雕胡(即菰米,長于池沼),徙居太湖(跨江蘇、浙江二。。湖中自生雕胡,得以養(yǎng)母。"。三國時顧徽居鹽官(今浙江海寧)。顧徽的12世孫顧胤,仕唐,封余杭公。唐代還有虞部郎中顧云,為池州人(今安徽貴池)。三國至唐代,顧姓一直是江東四大姓之一;唐以后,由于官職調(diào)遷等原因,顧氏不斷向南北各地播遷,至明代,不僅分布于今山東、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陜西、山西、河北、內(nèi)蒙等地也有顧姓人居住。但是,綜觀顧氏家族顧姓歷史名人大多出自南方,尤其是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