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河南、四川、廣東、福建、湖南、江蘇、江西、臺灣
鄧姓在當(dāng)今按人口多少排序的中華姓氏中為第34位大姓,其人口也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54%。公元前1250~前1192年,商高宗武丁在位期間,把他的叔父封于鄧,建立侯爵鄧國,賜姓曼。西周時,曼姓鄧國是周朝在南方較為重要的異姓諸侯國,強盛時的疆域,北起南陽盆地南部,和申國、呂國(在今河南省原南陽市與南陽縣境)相鄰;東連今湖北棗陽,與唐國相接:南接漢水,和羅、彭、鄢、盧戒相望:西鄰谷國(今湖北谷城),周圍150余里。公元前678年,鄧國傳至祁侯時,被楚文王滅掉。亡國后的鄧國子孫,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鄧氏。由于楚鄧倆國系甥舅直邦,楚滅鄧僅是將原臣服于周的鄧國更易為楚的屬地而已,所以,亡國后的鄧國子孫,大多仍安居故土,有的還在楚國做了官。后由于戰(zhàn)亂、官職調(diào)遣等原因,鄧氏向大江南北播遷。
關(guān)于曼姓鄧國的都城,過去有兩種說法:一說為今河南鄧州市,一說為今湖北襄樊市北鄧城鎮(zhèn)。《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在肯定“鄧,周國名,曼姓即今河南鄧縣”之后,又說:“《匯?》釋例日:”鄧國,義陽鄧縣,今湖廣襄陽府東北二十里有鄧城!蛾惽锏乩砜紝崱穭t稱:“鄧國,今河南南陽府西南百二十里鄧州是也…若襄陽府襄陽縣東北二十里之鄧城,當(dāng)時雖仍屬鄧縣,別是一地,為鄧國之南郡(邊界地方)。”《匯?》誤。”由此可知,今河南省鄧州市才是海內(nèi)外鄧姓華人的祖根地。今鄧州市即春秋時鄧地,1913年改為鄧縣,后又改為鄧州市。老城分內(nèi)外兩重,內(nèi)城的墻基明顯可見,周長2050米,墻高7米,城河深5米,原河深5米原建有4門。外城1940年拆毀,僅月牙池一帶尚存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