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之畔的固始,隸屬豫南信陽。東漢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劉秀封其妹婿大司農(nóng)李通為固始侯,縣名改為固始,由此沿用已有近兩千年?h志記載,固始是取“堅(jiān)固初始”之意。全縣在淮河以南,東境與安徽六安鄰近,地理位置特殊。按照古代廣義的“中原”概念,固始已不屬于中原,但今天它是河南省所屬的一個縣,我們在討論問題時不妨仍然把它看做中原的一部分。歷史上,固始是中原人渡淮之后向東南前往廬州、安慶、徽州直至浙閩的必經(jīng)之處,是歷代中原民眾南遷的集散地。
根據(jù)學(xué)者研究,固始處于“吳頭楚尾”、“豫南楊北”交通孔道的地理位置,逢中原戰(zhàn)亂,每必禍及,但“百里不求天”的沃野,使它創(chuàng)傷的愈合力特別強(qiáng),戰(zhàn)亂一平息,故邑之民返居,他邑之民遷入,很快又聚居成邑,因而成為中原人口遷徙的集散地。
固始成為人口遷徙集散地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固始是中原腹地惟一一處水陸交通俱佳之地。
對于南遷至閩臺的中原姓氏后裔來說,固始不是這些姓氏最早的本根所在,但它卻是在姓氏尋根過程中必然會探尋到的較近的根源。因此可以說,固始尋根是獨(dú)具特色的。
固始方言、閩南方言和普通話及其他語言差異很大,惟獨(dú)固始方言和閩南方言相似。這種保留在民間的語言“活化石”,充分印證了閩臺與固始之間的祖根關(guān)系。
臺灣人素有“河洛郎”的自稱。“河洛”即指中原地帶。1979年臺灣公布,全臺灣1740萬人中,漢族有1710萬人,占98%,占80%的是由福建去臺灣的河洛人。1988年,臺灣出版了巨著《臺灣族譜目錄》,收錄了200多種族譜,這些家族的開基祖大部分是來自中原河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