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1010~1063年),即趙禎,宋真宗之子。5歲被封為壽郡王,8歲封升王,立為太子。1022年即位稱帝。在位期間,屢遭西夏侵襲,軍費(fèi)開支龐大,國力不支。后任范仲淹為相,整頓吏治,施新改革,旋又廢止。
劉德妃是宋朝時的太原人,后流落到蜀地,其父名叫劉通,曾任虎捷都指揮使、嘉州刺史,隨宋太祖征伐太原時死于途中。起初她母親懷孕時夢見月亮入懷,不久生下了劉德妃。她在十三四歲時,便出落得小巧玲瓏,萬千秀媚,再加性情又聰明機(jī)警,對書畫文字、絲弦彈唱,一學(xué)便會,最擅長的是鼗鼓,這是一種古樂,久已失傳。鼗本尋常小鼓,沒什么可聽的,劉德妃資質(zhì)聰明,能以自己的意思變化運(yùn)用,使人聽了她的鼗鼓,越發(fā)覺得她麗質(zhì)翩躚,嬌艷異常。今天的打花鼓,就是她流傳下來的。
她少年時母親一病而亡,外祖家中也門庭衰弱、人丁稀少,最后只剩了劉德妃一個人無依無靠,朝暮為飲食發(fā)愁,好幾次要想懸梁自盡。一天她無意中立在門前,一個相士走過見了德妃,便從上至下,看得發(fā)呆。德妃見此不覺臉上一紅,對那相士說:“你不走路,向我看些什么?”相士說:“我并非存什么歹意,只因你的品貌大貴。我一生相人甚多,今天遇見你這相貌,還是第一次。”德妃正在窮極無聊的時候,聽了相士的話,心中不覺一動,便問他:“我是貧寒之人,沒有相金與你的,休要講謊話騙人了。”相士說:“我并不要你的相金,請將手伸出與我一看,就可斷定。”德妃被他打動了心,將一雙芊芊玉手伸出來。相士一看,連連說:“后妃之相,后妃之相。”
德妃想自己貧困到這般田地,又處在僻陋的鄉(xiāng)間,哪里來的后妃呢?但是自從聽得相士的話以后,就把自盡的念頭打消了。每到無路可走的時候,就把相士的話拿來寬解自己。
鄰舍家有個做銀匠的,名叫龔美,要到京師去做生意,德妃便去找著龔美,要與他一起結(jié)伴同行。龔美不肯答應(yīng),德妃笑著說:“盤費(fèi),不用憂慮,我有隨身本領(lǐng),到處都可以吃飯,決不拖累你;我們可以認(rèn)作兄妹,沿路上有人查問,我自有話回答,必?zé)o意外之虞!”龔美沒法推辭,只得答應(yīng)了,攜帶她一同上路。
德妃到了路上,便打起花鼓,看的人見她生得花容玉貌,唱得珠喉宛轉(zhuǎn),花鼓又打得高下疾徐,別有節(jié)奏,格外多給銀錢。起初德妃一個人打著唱著,后來龔美見打花鼓很可以賺錢,也制了一面小小的銅鑼,居然成了男女合演的花鼓戲。一路之上,逢州過縣,哄動了不少的人,收入的銀錢,不但德妃吃用不完,連龔美也沾了不少的光。
不日到了京師,龔美仍去做銀匠,德妃把沿路賺來的幾個錢用完了,只得又去賣藝。京師比不得別的州郡,忽然來了個打花鼓的女子,大家都沒有瞧過這玩藝兒,爭著前來觀看。內(nèi)侍等遇閑暇,就相約去往聽鼗,漸漸的轟動都城。此事漸漸地傳入宋真宗耳內(nèi)。真宗此時尚未被立為太子,年少好奇,便帶了幾個近侍,微服去看。此時德妃只十五歲,真宗初見德妃的芳容,已目眩神迷,德妃也有意地目挑眉語暗暗傳情,惹得真宗意馬心猿,一刻也忍耐不住;刂鳞≈,立時令內(nèi)監(jiān)把她召入,作為侍女。德妃生性聰明,也樂得移篙近舵,真宗與她膠漆粘合,情投意和。
到得太宗晏駕,真宗即位,將德妃封為美人。不久又封為修儀,進(jìn)位德妃。劉德妃性情極其靈變,在郭皇后面前,侍候得十分殷勤,就是于同列楊淑妃,也相處得很好,宮中盡皆稱她賢德,真宗越發(fā)寵幸。
郭皇后連生三子,都生下不久早殤。楊淑妃生子也如此。真宗望子心切,選納宰相沈倫孫女為才人。沈女的父親曾任光祿卿,楊淑妃家世也有背景,只有德妃出身寒微。郭后駕崩,這三位妃子都有繼位中宮的可能。德妃表面雖然謙和,內(nèi)里卻十分忌刻,只盼自己生一個皇子,皇后的位置就唾手可得了。但她始終不能懷孕。于是想出一個移花接木、李代桃僵的計策,暗令侍婢李氏侍候真宗。李氏生得容貌婉麗,性情柔和,原是杭州人。父親李仁德在吳越王時曾任左班殿值。吳越歸于宋朝,李仁德遷徙汴京的途中染疫身亡。繼母攜所生子改嫁,剩下李氏孤零零的無以為生,遂削發(fā)為尼。劉德妃偶至庵中禮佛,見李氏相貌嬌美,舉止從容,知是大家閨秀;與之談?wù),又知書識字,應(yīng)答得體,德妃因與自己同病相憐,就將李氏帶出尼庵。
真宗召德妃入宮,李氏也跟進(jìn)去做了侍婢。德妃因?yàn)樽约簺]有生育,思來想去,只有李氏是親手提拔起來的,而且性情柔順,膽量很小,不怕她爭嬌奪寵,倘若生下一子,自己取來撫養(yǎng),只要事情做得秘密,也就與親生的一樣了,因此命李氏伺寢。李氏的生死榮枯,都在德妃手里,自然如命而行。李氏嬌媚動人,婉轉(zhuǎn)柔順,竟在當(dāng)晚珠胎孕結(jié)。十月滿足,生了一子,就是后來的仁宗。德妃從襁褓中,把孩子抱去,作為親生,她囑咐左右,以后只說皇子是自己親生,不得泄漏于外廷,一面暗求真宗,冊立為后。
真宗次日便與群臣商議。哪知大臣多以為不可,翰林學(xué)士李迪諫阻說:“劉妃出身寒微,不足母儀天下。”真宗立即變色。參知政事趙安仁奏道:“陛下欲立繼后,莫如沈才人。才人出自相門,足孚眾望。”真宗說:“后不可以僭先,且劉妃才德兼全,不愧母儀。朕意已決,卿勿多言。”群臣不敢再諫。真宗冊劉氏為皇后,并封楊氏為淑妃,才人沈氏為修儀,李氏為婉儀。
劉后繼位中宮,因自己母族無人,雖然有個龔美,改為劉姓,但還是人丁過少,掙不來面子。劉后的心事,雖然不曾出口,早有人窺測了內(nèi)情,傳了出去,一時之間,就有成千上萬姓劉的都來認(rèn)作劉后的本家親族。劉后竟是來者不拒,全部地加以恩賞,凡汴京城內(nèi)姓劉的,頓時成了大族。
劉后心性聰明,留心時事,本來知書識字,此時又旁覽經(jīng)史,每當(dāng)真宗退朝,展閱章奏時,劉后也陪著坐在一旁,得以預(yù)聞,一經(jīng)過目,就不遺忘。真宗有時不能記憶,或是有些狐疑的地方,向劉后詢問,她竟能原原本本的回答,且能援古證今,滔滔不絕,替真宗解決疑事,真宗凡事都和劉后商酌而行,因此劉后漸漸開始干預(yù)外政了。天禧四年,真宗久病居宮中,事多決于后。一次真宗環(huán)顧群臣說:“朕目中為何久不見寇準(zhǔn)?”群臣方知以前的諭旨,都非真宗的意思,都是劉后與丁謂等勾結(jié)起來內(nèi)外弄權(quán)。
真宗晏駕后,仁宗即位。尊劉后為皇太后;楊淑妃為皇太妃。有大臣請求仿照東漢故例,劉后與皇帝五日一朝,劉后坐于皇帝的右首垂簾聽政。仁宗即位數(shù)年,事無大小,悉由劉后裁決。
一天劉后問魯宗道:“唐武則天如何?”魯宗道說:“武后為唐室罪人。”劉后問:“何以為唐室罪人?”宗道說:“幽嗣主,改國號,幾危社稷,故為罪人。”劉后默不做聲。內(nèi)侍方仲弓請立劉氏七廟。劉后以此事問輔臣,魯宗道奏道:“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劉氏立七廟,將何以處皇上?”劉后才打消了這個念頭。
仁宗二十多歲時,劉后還是臨朝聽政。秘閣校理范仲淹,因皇帝年長,疏請劉后還政。劉后反將范仲淹降官貶到通州。翰林學(xué)士宋綬,奏請軍國大事由皇上稟請劉后裁奪,其余讓皇帝自己決定。大忤劉后之意,貶宋綬出任應(yīng)天府。
仁宗生母李氏患病,十分沉重?蓱z李氏,枉生了仁宗,混在先朝宮娥里面,一聲也不敢言語,看著劉后的榮耀,心里未免氣憤!所以疾病一天重似一天,直至臨終時,才有人奏知劉后,方進(jìn)封宸妃。冊寶送來,已是不省人事,當(dāng)晚就死了。
劉后以為抱養(yǎng)仁宗的事,外廷無人知道,使命照宮人例殯殮李氏,移棺出外。呂夷簡入奏說:“臣聞得有宮嬪病歿,如何不聞內(nèi)旨治喪?”劉后聽了,勃然變色,知道語出有因,礙著仁宗在旁,不便追問,即便立起,引了仁宗入內(nèi)。不到一刻,重又出外,立在珠簾下,召夷簡問:“一宮人死,相公云云,何歟?”呂夷簡說:“臣待罪宰相,事無內(nèi)外,無不當(dāng)預(yù)。”劉后將臉一沉道:“卿要離間我母子么?”夷簡不慌不忙地奏道:“劉后不顧念劉氏,臣不敢多言。若欲使劉氏久安,宸妃葬禮,萬難從輕。”劉后心性本來靈敏,聽了不禁點(diǎn)頭,遂命重殮宸妃。呂夷簡又對內(nèi)侍羅崇勛說:“宸妃當(dāng)以皇后禮服殮,用水銀實(shí)棺,以后別說我呂夷簡沒有提醒你。”羅崇勛不明所以,只得到劉后跟前將呂夷簡的話逐一奏聞。她低著頭想了一會兒,便命依了呂夷簡,用后服盛殮。
次年春季,劉后欲穿天子的兗冕入祭太廟。之后臨朝辦事,也穿起兗冕,冠前后垂珠翠十旒。許多善于趨奉的小人都疑心劉后要自己做皇帝。小臣方仲弓上書,請依武后故事,立劉氏廟,三司使程琳畫了一幅《武后臨朝圖》給劉后以討好。哪知劉后擲在地上:“吾不做此負(fù)祖宗事。”
劉后忽感寒疾,病得十分沉重。仁宗征召天下名醫(yī),詣京診治,始終無效。劉后逾月而崩,葬于永定陵西北,時年六十五歲。終太后世,仁宗不知自己為李宸妃所生。旁人都畏懼劉后,沒有敢說的。劉后臨死之時,口不能言,還用手牽扯衣服,好像有所囑托。仁宗看了不免懷疑。參政薛奎說:“太后想是穿了兗冕,不便見先帝于地下。”仁宗恍然大悟,遂用后服殯殮。
元儼對仁宗說:“治天下莫如孝,皇上臨御十余年,連本生母還沒有知道。這也是我輩臣子不能盡職之過。”
仁宗愈加驚疑,急問元儼原委。
元儼說:“陛下是李宸妃所生。劉楊二后,不過代育。”
仁宗不待說畢,便恨恨說:“皇叔何不早言?”
元儼說:“先帝在日,劉后已是用事。至陛下登基,內(nèi)蒙外蔽。劉后又諱莫如深,不準(zhǔn)宮廷泄漏機(jī)關(guān)。臣早思舉發(fā),惟恐一經(jīng)出口,臣遭譴責(zé),固不足惜,且與圣躬及宸妃有礙。臣十年來杜門養(yǎng)晦,不預(yù)請謁,正欲為今日一明此事。諒舉朝大臣,意亦相同。只可憐宸妃誕生陛下,終身莫訴。就是當(dāng)日身死,也有人說是劉后暗中謀害。”
仁宗聽到這里,忍不住淚水流淌,大聲號痛,亟往宸妃殯所,親視遺骸。
李宸妃被尊為太后,謚曰章懿。仁宗不視朝累日,下哀痛之詔自責(zé)。又親自撫李宸妃的棺木慟哭。他嫌棺木不好,另外備了楠木梓宮,開棺觀看,見李宸妃身上全是皇后冠服,棺中貯水銀,而容如生。仁宗心中才略略寬慰,回到宮內(nèi),私自嘆息說:“人言究不可盡信。”因此待劉氏恩禮如故。
公平地說,劉后臨朝十一年,政令嚴(yán)明,恩威并用。內(nèi)外賜予,也有節(jié)制。漕使劉綽自京西還都,奏稱在庾儲粟,有羨余糧千斛,乞付三司。劉后說:“卿識王曾、張知白、呂夷簡、魯宗道么?他四人曾進(jìn)獻(xiàn)羨余么?”劉悼懷慚而退,到了晚年,宦官始從中弄權(quán),所有被服兗冕等事,皆是他們慫恿出來的。劉后稱制凡十一年,仁宗即位,劉后諭輔臣說:“皇帝聽斷之暇,宣詔名儒講習(xí)經(jīng)史,以輔其德。”不可謂婦人之見。《宋書》載:“初,仁宗即位尚少,太后稱制,雖政出宮闈,而號令嚴(yán)明,恩威加天下。左右近習(xí)亦少所假借,宮掖間未嘗妄改作。內(nèi)外賜與有節(jié)。”“賜族人御食,必易以扣器,曰:‘尚方器勿使入吾家也。’”“太后保護(hù)帝既盡力,而仁宗所以奉太后亦甚備。上春秋長,猶不知為宸妃所出,終太后之世無毫發(fā)間隙焉。”劉后雖垂簾聽政,但不以權(quán)力害天下,所作所為可圈可點(diǎn)。惟有割斷李宸妃與仁宗的母子之情實(shí)屬不近人情。幸好劉后生前以皇后禮制葬李宸妃算是明智之舉,否則劉氏家族可能被戮無疑了。后世有貍貓換太子之說,全系捕風(fēng)捉影,不可盡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