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姓主要由五大來源組成:姬姓、羋姓、媯姓、子姓和外姓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姬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封其同母弟姬封于康,侯爵,史稱康叔。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三監(jiān)聯(lián)合殷王武庚叛亂,為周武王四弟周公旦所平定?凳逡虺霰轿涓畞y有功,封為懷侯。周成王以康叔為司寇,賜衛(wèi)之寶祭器,欲移康叔于衛(wèi)?凳逅篮螅艹赏跽椒饪凳逯畬O考伯于衛(wèi),侯爵,古城在今河南北部淇縣東北朝歌城,故史稱康叔為衛(wèi)康叔,乃追稱之名。春秋初,衛(wèi)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賜為公爵。衛(wèi)武公之子公子惠孫,惠孫之孫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為氏。這支姬姓孫氏至少有2 700多年的歷史。
第二支源出羋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孫?賈,?賈之子?艾臘,也稱孫叔敖,孫叔為其字,出任楚莊王的令尹,其子孫以其字為氏。孫叔敖居于期思,即今河南淮濱東南。這支羋姓孫氏也有2 600年的歷史。
第三支系自媯姓。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媯滿于陳。公元前672年,陳厲公之子陳完逃奔齊國,改陳氏為田氏。齊景公(公元前547一前490年在位)時,陳完五世孫田桓子,即齊大夫田無宇,其子田書因伐莒有功,齊景公封田書于樂安,古城在今山東惠民,并賜姓孫氏。這支媯姓孫氏也有2 500多年的歷史。
第四支血緣子姓。商朝末,朝綱混亂,紂王昏淫,紂王叔父比干,商之賢臣,因直諫而被殺,子孫避難改姓,其中一支以本為王族子孫之故,遂姓孫氏。這支子姓孫氏也有3000多年的歷史。
第五支來自外姓和少數(shù)民族的改姓。其他姓改孫姓的最主要的事件有:戰(zhàn)國名士荀子的后裔在西漢時為避漢宣帝名諱,改為孫姓;西漢滕公夏侯嬰之曾孫夏侯頗,隨外祖父姓而改姓孫;三國時孫堅部將俞河改姓孫。少數(shù)民族使用孫姓主要有:唐朝契丹人孫姓;清朝滿洲八旗姓孫佳氏全族改孫姓。這些外族與漢族長期混居后多數(shù)被同化成漢族孫姓。
孫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躍在河南和山東一帶。春秋初,姬姓孫氏一直世襲衛(wèi)國的上卿,權傾一國,孫姓在河南地區(qū)發(fā)展很快,到春秋末,孫氏在衛(wèi)國失寵,北遷晉國。發(fā)源在山東的媯姓孫氏發(fā)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戰(zhàn)國時期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軍事家孫武,其子孫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陽,形成了孫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吳郡。秦漢以后,媯姓孫氏成了全國孫姓的主力,由山東向四周拓展,西進山西太原,南達浙江南部,向西南達到湖北。三國時,孫堅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吳國,孫氏的發(fā)展達到了頂峰。在魏晉南北朝時,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孫氏都得到了迅速發(fā)展,出現(xiàn)一批孫氏名家大族。到了唐宋時期,孫姓已遍布于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在宋朝形成的"百家姓"中,第一句就是趙錢孫李,可見孫姓的社會地位和影響。明末清初,孫姓也進入了臺灣。
當代孫姓的人口已達1 848萬,為全國第十二位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1.54。從明朝至今600年中孫姓人口由119萬激增到1 848萬,增長了近16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孫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這1 000年中孫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態(tài)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東、河南兩省,大約占孫姓總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安徽、黑龍江、河北、遼寧、江蘇、吉林,這六省又集中了42。山東為當代孫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孫姓總人口的16.9,占省總人口的3.3。占省人口比率最高的省份是黑龍江(3.5)和吉林(3.4)。以長江為分水嶺,孫姓顯示了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形成了華東沿海省份連接東北三省的孫姓分布帶。在最近的600年期間,孫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qū)別,其特點是由東南部向華中、華北強勁地回遷,同時,出現(xiàn)了黃河下游的孫姓人群向東北地區(qū)的大量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