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舊小說,總能看到“山(三)呼萬歲”或“嵩呼”的字眼,皇帝接受群臣跪拜,群臣呼萬歲,何以稱之為“山呼萬歲”或“嵩呼”呢?這里有個故事。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春天,一心想長命歲的漢武帝到嵩山太室山上祭祀上天。也不知怎么回事,隨從的官員在山下聽到有人呼“萬歲”,一連呼了三聲(《史記》沒說多少聲,《資治通鑒》上說是三聲),問山上的人,都說他們沒有喊,但也聽見了;問山下的人,也說聽到了但沒有喊。于是,這個事便當(dāng)作“祥瑞”記載下來了。
以現(xiàn)在的觀點(diǎn)來看,這樣的事情一定是大臣們在弄鬼,知道漢武帝想要什么,他們便造了假哄皇上玩。但一經(jīng)了記載,便影響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禮儀,后世便把臣子朝見天子稱為“山呼”或“嵩呼”,并作了嚴(yán)格的規(guī)定。《元史·禮樂志》對“山呼”的儀式有詳細(xì)的記載:凡朝見皇帝的臣子跪左膝,掌管朝見朝廷的司儀官高喊“山呼”,朝見的人叩頭并應(yīng)和著喊“萬歲!”司儀官再喊:“山呼”,朝見便再叩頭喊一遍。最后司儀官高喊:“再山呼!”朝見的人又叩頭,應(yīng)和著喊:“萬萬歲!”這時,凡是指皇帝的近侍也必須鼓噪應(yīng)和著大喊:“萬歲”、“萬萬歲”。
京城大員們“山呼萬歲”,地方官員們也望風(fēng)景從,也弄塊地方遙向皇帝“山呼”。至今,在開封龍亭公園里,還有一個建筑叫“嵩呼”,那是清代開封地方官員對皇帝遙拜、三呼萬歲的地方。
附:《史記·武帝紀(jì)》原文
三月,遂東幸緱氏,禮登中岳太室。從官在山下聞若有言“萬歲”云。問上,上不言;問下,下不言。于是以三百戶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東上泰山,山之草木葉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顛。
貫休《全唐詩》中有詩《壽春進(jìn)祝圣七首·山呼萬歲》:
聲教無為日,山呼萬歲聲。隆隆如谷響,合合似雷鳴。
翠拔為天柱,根盤倚鳳城。恭唯千萬歲,歲歲致升平。
傳統(tǒng)相聲《八扇屏》中有“想當(dāng)初,商朝紂王七年春,這日早晨,有丞相商容見駕,高擎牙笏,山呼萬歲”這么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