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蠶結繭、抽繭成絲,這些我們都知道,可你知道繭與絲的名稱是怎么來的嗎?
據(jù)傳:有一天,女媧在桑樹林里吃葚子,見有“繭(那時還沒有名字)”結于草叢間,不知那是啥東西。她好奇地摘了一個,用手捏捏,軟軟地,里頭好像還有什么東西。她想掰開看看,兩手用了很大勁也掰不開。她又用指甲掐住撕。這一撕不當緊,扯下了細細的一根東西,越扯越長。她用兩手拽拽這東西還怪結實!她把它雙幾雙捻成長長的細繩,又摘了些繭,用那根細繩把它們一個一個的都綁到一起,形成一串,又把兩個繩頭往一塊一系(ji),戴到了脖子上。她感到很興奮,就去找伏羲。
伏羲看見女媧脖子上掛的東西,感到很稀奇,他仔細地端詳著。女媧嬉戲著,叫伏羲給這東西起個名,伏羲問清東西的來龍去脈,又叫女媧再試做一遍。女媧做完后,伏羲想了想說:“這圓長之物,物內有物,物與物之間有間,可稱之謂‘間’,這細長之物,因撕所得,可稱之謂‘撕’”。從此,“間”與“撕”的名稱就留傳了下來。不過我們現(xiàn)在寫的繭與絲字都是后世才造出來的,又包含了后人的認識與創(chuàng)造。
浮戲山古時桑樹很多,由于種種原因現(xiàn)在雖然不多了,但至今仍留有與桑樹有關的地名,如“桑梓峪”與“桑樹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