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連戲為專演《目連救母》而命名,是中國戲曲史上第一個有證可考的劇目,因此被視為戲曲的鼻祖。
目連戲集戲曲、舞蹈、雜技、武術(shù)于一身,有鋸解、磨研、吞火、噴煙、開膛、破肚帶彩特技和盤叉、滾叉、金鉤掛玉瓶、玩水蛇、挖四門等舞蹈動作,及金剛?cè)、武松采花拳、五龍出動拳諸多拳路,服裝、道具、化裝、表演均有獨特之處。由于深藏民間,至今仍保留粗獷、原始的本來面目,唱腔初為花鼓調(diào),明末大平調(diào)興起后,因其動作大,架子大,真刀真槍,雄渾豪放,適宜目連戲的武打表演,故自清代改為大平調(diào)。既可登臺演出,又可扎揚表演,游街時鼓樂齊鳴,三眼槍助陣以壯行色。
北宋時開封已有連演七天的記載。北宋淪亡后,北方的目連戲演出在史料中幾近消失,因而長期未受到重視。而南方各省的目連戲卻如火如荼,頻頻見諸文人筆記、小說、方志等文獻。
其實,目連戲并未在中原民間絕跡。80年代南樂目連戲《五鬼捉劉氏》終于引起了人們的注意,而整理和研究卻欠深入。唯一的一份目連戲的演出錄相帶如今已不知去向,可資參考的資料只有由目連戲第五代傳人蘇尚志口述、韓德英等整理的《目連救母》劇本和幾張幸存的劇照。我們希望通過對南樂目連戲的現(xiàn)場調(diào)查,發(fā)掘它的民間文化蘊涵,連接起目連戲由北到南傳承演變的鏈條。如今惟一能完整演出目連戲的蘇尚志老人已于前年年底溘然長逝,令人不禁悵然嘆息。所幸的是,蘇先生的兩個弟子——兩位年近花甲的農(nóng)民,繼承了目連戲一部分演出情節(jié)和表演技巧。他們兩人一個能記詞,一個能表演。兩位老人熱情很高,現(xiàn)場為我們表演了“閻王登殿”等片斷。雖然場地簡陋,但從他們的表演中,我們依然領(lǐng)略到了目連戲所蘊含的民間樸素而鮮明的是非觀念和愛憎情感,感受到民間藝術(shù)粗獷豪放的神采情韻。兩位老藝人說,當(dāng)?shù)胤Q目連戲為“玩鬼”,深受群眾喜愛,幾乎人人能演。但如今要看完整的目連戲演出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因為村中能夠充當(dāng)演員的年輕人大都到外地打工去了,只有到了春節(jié),人員湊齊,湊出一些資金,才能完整地演出。
南樂縣文化旅游局已下了不少功夫來保護目連戲,局里的常少峰老師經(jīng)過廣泛調(diào)研,正在從事目連戲的相關(guān)研究。南樂縣文化旅游局的郭局長說,關(guān)于目連戲,他有兩個期盼,一是希望河南大學(xué)能夠派出專業(yè)的戲曲研究者,從技術(shù)、理論上幫助他們進一步挖掘整理目連戲,二是希望上級撥下充裕的資金,從經(jīng)濟上予以支持,推動目連戲的保護和搶救。
2006年,國務(wù)院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河南省南樂縣申報的“目連戲”入選。經(jīng)文化部門的奮力搶救,這一有“中國戲劇活化石”之譽的古老劇種,如今在南樂起死回生。“目連戲”是曾經(jīng)流行于南樂民間的一個口述本,以民間雜耍為主,綜合戲曲、武術(shù)、焰火、魔術(shù)于一身。“目連戲”自宋代由開封傳到南樂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