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精飯”。青精飯也叫“烏飯”,主要是為滋補身體,祭祀祖先,相傳為道家所創(chuàng)。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中有這樣的記載:“此飯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釋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原先朝廷也給大臣賜食青精飯,嘉靖十四年間,皇帝認為其名不雅,于是改為賜百官于午門食“麥餅宴”。
青精飯,烏米飯,用糯米染烏飯樹法之汁煮成的飯,顏色烏青。
青精飯原為民間食品,唐代即有。江蘇宜興、溧陽、金壇和皖南一帶農(nóng)村每逢濃歷四月初八,多有人家用烏飯樹葉煮烏米飯,已成習俗。
青精飯古今的制法也不一。明代青精飯的做法是先將米蒸熟、曬干,再浸烏飯樹葉汁,復蒸復曬9次,所謂“九蒸九曝”,成品米粒堅硬,可久貯遠攜,用沸水泡食,F(xiàn)代江南青精飯是當天做、當天吃,不“九蒸九曝”。做法是:初夏采烏飯樹葉洗凈,春爛加少許浸泡,待米呈墨綠色撈出略晾;再將青汁入鍋煮沸,投米下鍋煮飯,熟后飯色青綠,氣味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