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四川抗震救災已逐步進入到恢復家園和城鄉(xiāng)重建的階段。災害給四川帶來的是人力無法控制的破壞,但災難也使我們有機會破舊立新,我們能夠做的就是使災難轉變成更加文明和繁榮的新家園,使四川旅游從廢墟中出發(fā)。
旅游資源很豐富
四川是中國擁有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最多的省份,都江堰、青城山、劍門蜀道、貢嘎山等9處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從四川的旅游結構上看,既有自然風景這種天然旅游資源,也有歷史文物等人文性景觀,還有多元民族文化差異形成的特殊性旅游資源。
天然風景中有高原與山地,也有峽谷與盆地,有丘陵與平原,也有江河湖泊與溫泉瀑布,還有巖溶地區(qū)與丹霞地貌,基本上自然風景不同特征的景觀樣樣俱全。
四川人文景觀既有歷史文化古跡也有宗教名剎遺跡,既有聞名于世的園林公園景觀和公共藝術景觀等,也有獨特歷史特征的城市景觀和建筑景觀等。
四川是多民族地區(qū),是中國第二大藏族居住區(qū)、最大的彝族聚居區(qū)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區(qū)。藏族居住在甘孜、阿壩州和涼山州的木里藏族自治縣等高原地區(qū)。羌族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岷江上游的茂縣、汶川、黑水、松潘、北川等地。這些民族都形成了他們特有的文化習性、建筑和民俗風情等,也形成了四川旅游的重要特色。
地震是把雙刃劍
四川省旅游資源豐富,其天然風景秀麗,素有“風景省”的美譽。其實,這種美麗風景,是地質結構長期變動的結果。據統(tǒng)計,四川從1933年起,共發(fā)生5級以上大地震32起,其中6級以上地震13起,7級以上地震4起,這些地質結構變化正是造就九寨溝、黃龍等世界自然遺產的基本力量。
雖然地震造就了四川豐富的天然旅游資源,但是,地震發(fā)生時對旅游產業(yè)的破壞無疑是災難性的。地震發(fā)生當天,國家旅游局發(fā)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停止組織赴災區(qū)或途經災區(qū)的旅游業(yè)務;對已經組團的旅游團隊,要立即終止途經災區(qū)旅游。此次汶川大地震的震中汶川是重要的旅游樞紐,是前往國家級“熊貓之鄉(xiāng)”臥龍自然保護區(qū)的主要干道,也是前往九寨溝、黃龍這兩個世界級“自然與文化遺產地”、“國際生物圈保護區(qū)”的旅游公路九寨環(huán)線中線的必經之道。
據四川省旅游局數(shù)據顯示,在此次汶川地震中,四川省4000多個旅游景區(qū)中,被損壞了568個,累計直接經濟損失達278.40億元,旅游產業(yè)損失超過600多億。地震災害對四川省旅游產業(yè)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四川旅游形象受損、境內外旅游業(yè)界和游客對四川旅游的信心遭受打擊。
雖然四川旅游遭受重創(chuàng),但從整個四川省來看,只能算是局部的。據四川省旅游局局長張谷介紹:“四川省旅游的基本面沒有改變,行業(yè)內精神不倒,氣勢猶在。省內大部分景區(qū)和旅游線路基本完好,比如世界遺產中,都江堰和大熊貓棲息地的核心景區(qū)只是局部受損,九寨溝、黃龍、峨眉山、樂山大佛等世界級的旅游資源和產品可以說是未受損害。”
恢復旅游文化
在此次地震損害當中,除了景點環(huán)境與結構的部分損害外,不可忽視旅游文化和旅游精神的損害。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楊效宏帶領一個團隊,對此進行深入研究。
四川之前的旅游文化,以休閑為主。四川歷來被譽為“天府之國”,寓意著豐衣足食、安定、祥和、舒適……無憂無慮的神仙般的生活境界和文化氛圍。四川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豐富卓絕的自然景觀,再加上歷經數(shù)十年積淀的四川旅游形象,才共同構成了四川卓爾不凡的旅游綜合文化。
但是地震卻破壞了這種旅游文化。楊效宏告訴記者,地震不光是對熊貓基地的破壞、九寨道路的損毀、青城后山的摧殘或者都江堰的沖擊,更重要的是這對于此前歷經數(shù)十年建立起來的四川旅游的上述形象和文化積淀都是沉重的打擊。我們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將這種文化氛圍進行有效的恢復和發(fā)展?在經歷與原有形象和文化相反的沖擊后,新的旅游文化建設是堅持還是轉變?這些都是需要以歷史性和現(xiàn)實實踐性的分析和把握為基礎。
重塑旅游精神
汶川地震還極大損害了旅游精神。楊效宏認為,災難造成的人員傷亡、居住環(huán)境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破壞,以及對人的精神打擊等,都會傳導給受災地區(qū)之外更廣大區(qū)域的人們。受災地區(qū)之外的人們對災難損害程度的了解越深入越具體,他們對大災難所造成破壞的恐懼感就會越強烈,對其心理的沖擊也會越嚴重。因此,遠離和規(guī)避風險就成為人們本能的、必然的選擇。
楊效宏建議,針對地震給人們造成的心理影響,特別是給省外以及國外游客造成的影響,成都以及整個四川的對外旅游宣傳重心應放在對地震等自然災害的科學認識和客觀解釋上,我們要利用地質活動造成的地貌改變后的地質結構,科學地宣傳自然景觀形成的地質背景,讓人們理解和接受自然景觀形成的科學態(tài)度,培養(yǎng)人們正確、客觀面對災難的心境,相信這樣能夠為四川未來的旅游產業(yè)帶來更大的實效。
慎打地震旅游牌
最近,四川地震災區(qū)遺址公園紛紛建設,有些地方甚至開始了地震之旅。一些抗震救災期間頻繁見諸于報端的唐家山堰塞湖、各地正在籌建的地震遺址博物館等,都是災害重建與發(fā)展的資源?梢哉f地震帶來的不僅僅是災難,還帶來了旅游發(fā)展的新機遇。又或者說,災難本身也能成為四川旅游的獨特賣點。但是,北川縣城、什邡的工業(yè)遺址、綿竹漢旺鎮(zhèn)、汶川映秀等等,地震遺址很多,如果各自為陣、盲目建設,只會平添滿目瘡痍的慘象。
另外,災難與四川以前主推的休閑旅游的主題相去甚遠,如果一味地強調和宣傳地震帶來的慘狀和后果,即使是科學、客觀的宣傳和科普式的說明,都會在不經意間嚴重損害四川之前長期塑造的旅游形象,對之前“美麗天府”、“休閑成都”的形象建設,只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楊效宏說,針對災前的“美麗天府”、“休閑之都”的旅游品牌和震后的“黑色遺址”旅游資源之間的強烈對比和反差,我們應該分清主次,主打休閑旅游牌,延續(xù)之前的旅游策略,在此基礎上以地震遺址旅游為輔,形成多元化的旅游品牌格局。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楊效宏教授對此文提供了很大的幫助,特此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