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是梵語的音譯,古代天竺(今印度)語意為″米粒″,故以借名,特指佛陀遺骨火化后形成的珠狀骨粒晶體。
佛祖真身舍利是佛祖釋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固體物,如佛發(fā)、佛牙、佛指舍利等。佛教經(jīng)典中把舍利分為兩類:一為法身舍利,即佛祖所說的佛教經(jīng)典,二為生身舍利,即佛祖火化后留下的固體物。
佛舍利是指佛教祖師釋迦牟尼佛,圓寂火化后留下的遺骨和珠狀寶石樣生成物。據(jù)傳,2500年前釋迦牟尼涅磐,弟子們?cè)诨鸹倪z體時(shí)從灰燼中得到了一塊頭頂骨、兩塊骨、四顆牙齒、一節(jié)中指指骨舍利和84000顆珠狀真身舍利子。佛祖的這些遺留物被信眾視為圣物,爭相供奉。
依《長阿含經(jīng)》卷四〈游行經(jīng)〉所述,釋尊于拘尸城雙樹間般涅槃后,佛舍利八分,由八個(gè)國家各自起塔供養(yǎng)。另據(jù)《阿育王傳》卷一載,佛滅度百年后,阿育王搜集佛遺存的舍利,建造八萬四千寶塔供養(yǎng)之。
佛教徒對(duì)于佛之舍利,存有難逢難遇之想,故愿意恭敬供養(yǎng)。且往往信仰舍利所在,即如法身所在。因此供養(yǎng)舍利,即如同禮拜佛成道的菩提樹、金剛寶座、佛經(jīng)行之足跡等事之意趣,欲結(jié)下值佛聞法之因緣而速成菩提!督鸸饷鹘(jīng)》卷四〈舍身品〉云:"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大智度論》卷五十九謂:'供養(yǎng)佛舍利,乃至如芥子許,其福報(bào)無邊。'
除上文所載之阿育王集佛舍利盛于八萬四千寶篋,建立八萬四千塔之外,其他各地亦有供養(yǎng)舍利的情形。如《高僧法顯傳》師子國(錫蘭)條載,該國王城中有佛齒精舍!洞筇莆饔蛴洝肪硎簧て帕_國(錫蘭)條說,王宮之側(cè)有佛牙精舍!陡呱@傳》載,那竭國界醯羅城中有佛頂骨精舍!洞筇莆饔蚯蠓ǜ呱畟鳌肪砩闲諚l載,玄照曾至迦畢試國禮拜如來之頂骨!洞筇莆饔蛴洝肪硎d,玄奘回國時(shí)請(qǐng)得如來之肉舍利一百五十粒攜回!端胃呱畟鳌肪硪惠d,義凈歸朝時(shí)攜回舍利三百粒。
舍利的種類有哪些
佛陀、菩薩、羅漢、成道高增均有舍利。若是佛舍利,錘打不碎,火焚不化,若是弟子舍利,撞擊便破。
宋仁宗御制《舍利贊》云:
三王掩質(zhì)者歸土,五帝潛形已化塵。
夫子圣中夸是至,老君世上亦言真。
埋軀只見空遺冢,何處將身示后人。
惟有吾師金骨在,曾經(jīng)百煉色長新。
舍利的種類,一般分有全身舍利、碎身舍利。全身舍利是不需經(jīng)過火葬,而全身不會(huì)腐爛,這種就叫做全身舍利,也叫肉身菩薩;碎身舍利,則是火葬后的遺骨,白色的舍利子是骨骼的,黑色舍利子是屬于頭發(fā)的,紅色的舍利子是肌肉的,也有綠色或五色班斕的舍利子。但也有一些舍利不是由人體變成的,如從天上、地下跑出來,或由油燈里生出,或由花朵生出的,還有一種是誠心供奉禮拜求得,舍利之中再生出舍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