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十二生肖紀年: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22、古代計算月亮繞地球與太陽一個“合朔”周期時間為29.53059日,稱一個月。有30日的大月,也有29日的小月。一年12個月,閏年13個月。古人根據(jù)月亮變化而將一月時間定為朔;每月初一為朔,每月初三叫朏(fei)[月亮牙出現(xiàn)、日月相映為明、每月十五日為望,即滿月、每月十六日所生陰影為魄,即望為十六,月終之日為晦。所謂陰歷就是以月亮的朔(新月)和望(滿月)的周期性交替作為歷月的長度。
23、古代分一日為十二個辰,也叫時辰,紀辰用十二地支,每日24小時,第2個時為一個時辰,時辰中“正”為中間之意。
24、四時亦稱四季,正月、二月、三月為春,故可分別稱之為孟春、仲春、季春,夏、秋、冬依次。
25、五行相生(相鄰為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相隔為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五行、五色、五方、五臟、五音相配:
26、八卦:
27、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jīng):《詩》《書》《禮》《易》《春秋》五部儒家經(jīng)典的合稱。四書五經(jīng)為古代科舉考試必讀書。
28、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合稱綱常,是封建倫理道德的規(guī)范化教條。
29、姓在中國古代早期是一個氏族的號,歷史上明確記載姓是從周朝開始的,大到情況有:以祖先的族號或廟號為姓(周朝文王、武王,后代姓文、武);以國名地名為姓(秦、齊、魯、東郭、南郭);以官職為姓(司馬、司徒);以職務(wù)職業(yè)為姓(樂、商、陶、屠);以動植物為姓(牛、馬、龍、熊、柳),在奴隸社會貴族有姓,平民和奴隸無姓。
30、第一朝代的皇帝之名是當時的“國諱”或“公諱”,長上之名是全家的“家諱”或“私諱”。避諱就是指寫文章或說話不直接稱君主或尊長的名字,凡是遇到和君長名字相同的字,用改字或缺筆的方法來回避。避諱始于周朝,行于秦朝,盛于隋唐,嚴于兩宋,苛于清代,民國成立后廢除。
31、原始社會以民主推選的方式產(chǎn)生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的制度,稱為禪(shan)讓制。按照氏族社會軍事民主制慣例,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必須由下一級軍事貴族共同推選,經(jīng)過一定的儀式,得到大家的承認,才能確立。禹死后,其子啟奪伯益位自立。禪讓制度從此廢棄。
32、分封制是西周推行的把王族、功臣分到各地為諸侯的一種制度。
33、宗法制與分封制是密切結(jié)合、相輔相成的。宗法制的主要特點是以血緣為基礎(chǔ)的嫡長子繼承制和余子分封制。其實質(zhì)是通過血緣關(guān)系的親疏來確定財產(chǎn)、權(quán)位的繼承權(quán)。
34、行省是元朝的地方政府機構(gòu),又稱行中書省。行省設(shè)丞相一人,掌管全省軍政。省下分別有路、府、州、縣。行省制度的設(shè)置,是地方機構(gòu)的重要改革,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quán),鞏固國家統(tǒng)一,對后世影響深遠。
35、我國最早的文字——象形文字,現(xiàn)階段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漢字是商代的甲骨文。甲骨文即商周時期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多為象形文字。甲骨文最早在河南安陽北小屯村之殷墟出土。殷代的甲骨文是當時世界上最進步的文字。
36、商、周及戰(zhàn)國時期一種刻制在銅器上的銘文稱為金文,亦稱鐘鼎文。也稱“大篆”。金文初具銘記史實的性質(zhì)。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命李斯整理各國文字,以古籀(zhou)文和原秦國通行文字為基礎(chǔ)創(chuàng)立小篆,為今天方塊字奠定了基礎(chǔ)。
37、從唐代直到明、清,楷書是官府文書和科舉考試的正式字體。
38、《春秋》我國最早的編年史。記載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列國史事。
《資治通鑒》北宋司馬光主持編寫,我國杰出的編年體通史。共294卷,按年代記載自戰(zhàn)國周威烈王至五代周世宗共1362年的歷史。
39、《史記》西漢司馬遷著,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也是傳記文學的典范。它所體現(xiàn)的進步史觀和創(chuàng)造的紀傳體例,對后世史學影響極大。
40、《漢書》東漢班固著。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