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牛肉”脹死詩圣?
杜甫是怎么死的?有種說法是脹飲而死。
暮年的杜甫,多病纏身,與妻兒蝸居扁舟,漂泊于蜀山湘水之間。唐代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4月,杜甫乘船下郴州(今湖南郴縣),途中因江水大漲阻斷去路,困居耒陽縣十多日。當(dāng)時的杜甫貧困至極,以致數(shù)日無食充饑。耒陽縣令聽說后,派人給杜甫送去了白酒和牛肉。過了幾天,縣令又派人尋找杜甫,卻找不到了。據(jù)傳,杜甫因為吃多了牛肉,喝多了白酒,結(jié)果脹死了。一代詩圣如此死法,無疑讓無數(shù)愛戴、推崇、仰慕杜甫的后來儒者難以接受。宋代劉斧說,杜子美自蜀走湘楚,卒于耒陽,時人謂以牛肉白酒脹飲而死,則非也。僧紹員說得更直率:"賢人失志古來有,牛肉因傷是也無。"
鞏義學(xué)者孫憲周認為,杜甫死于風(fēng)痹,時間在大歷五年冬。當(dāng)時杜甫因為走得匆忙,沒有來得及回謝耒陽縣令,就順流下衡州去了。耒陽如今雖有杜甫墓,但歷代文人一致認定:空墓,空墓!宋朝徐照在《杜甫墳》中顯得頗有些氣憤,說人家"耒陽知縣非知己",又道"若更聲名可埋沒,行人定不吊空墳"。那知縣送酒送肉給杜甫,只有好心絕無歹意,在縣北建杜甫墓,也是出于一片敬仰之心。但古人有點小家之氣,糊涂上來,是非不認,可憐耒陽縣令好心未得好報。
饑餓難耐的老人,即使脹飲而死,又怎么了?這與杜甫之所以為杜甫,難道有任何影響嗎?
唐人風(fēng)俗厚葬,玄宗年間,王公貴族的葬禮鋪張奢侈,都到了朝廷看不順眼,要欽定墓葬規(guī)格以遏制厚葬之頹風(fēng)的地步。當(dāng)時朝廷規(guī)定,三品以上官員下葬,隨葬器皿不許超過70件,九品者不得超過20件;器皿不得用金銀,可用陶瓦。據(jù)說,詔令最終淪為一紙空文,唐代人不認。杜甫生于厚葬的時代,竟以薄葬入土,可見杜甫死時境況之凄慘。
偃師首陽山杜甫墓
"葬當(dāng)信侯墓次",元稹寫的墓志銘中的一句話,使得杜甫墓也成了"雙包案"。
當(dāng)信侯指杜預(yù),杜預(yù)的墓在偃師。按照元稹撰寫的墓志銘,杜甫的墓應(yīng)該在先祖杜預(yù)墓的一側(cè)。元稹在寫墓志銘時,詩人的骸骨正在北歸的途中。他所寫的這句話,應(yīng)該出自嗣業(yè)的介紹。偃師唐代屬東都京畿,嗣業(yè)將祖父葬于偃師也在情理之中。偃師城西4公里首陽山南有土婁村,又名杜樓。杜樓包括南北兩個自然村,現(xiàn)村中已無杜姓村民。杜氏祖塋地介于兩個自然村之間,那里不僅有晉鎮(zhèn)南大將軍杜預(yù)的墓,還附葬有杜甫祖父杜審言及其元配薛氏、繼室盧氏。首陽山的塋地是杜預(yù)生前自己選定的,并留下遺囑要求"子孫一以遵之"。天寶三年,詩人的繼祖母盧氏卒后歸葬于偃師首陽的東原。杜甫在《范陽太君盧氏墓志》中曾筆錄墓穴的方位:北去首陽山二里,西到杜審言墓二十四步。
杜甫遠祖原居洛陽。西晉末年,中原戰(zhàn)亂,杜預(yù)的曾孫杜遜隨晉元帝南遷襄陽定居。杜家歷五代后復(fù)回河南。土婁村小學(xué)據(jù)說原是杜甫祠堂,磚墻之上鑲有康熙、乾隆時本地人的詩文碑銘。偃師的杜甫墓在杜預(yù)墓南300米,墓前一碑,碑文曰:"唐工部拾遺杜文貞之墓。"此碑大俗,不僅把杜甫的官銜綴前,還加了"文貞"的謚號。"文貞"是在杜甫去世600多年后,皇家不知何故追謚于杜甫的。那碑文尚不如簡簡單單的"詩圣杜甫"四個字來得氣派。
偃師杜甫墓的石碑中也沒有康、乾以前的,縣志中也沒有這方面的記錄。也許那些石碑被農(nóng)家搬去挪作其他用途了。鞏義杜甫后裔杜思智家存藏的一份資料中記錄,說是民國八年,四鄰為侵占墓地,把兩個殘碑搬走了,因為碑文中記載有墓地的邊界。偃師縣志中也記錄說,杜家的墓在清初被削平成了耕地,乾隆十一年,偃師縣令朱續(xù)志曾為杜甫墓再造立碑。
那么,杜甫的遺骸既然先葬于偃師,為何又移到鞏義呢?認定杜甫遺骸從偃師移葬鞏義的憑據(jù)又是什么?司馬光《溫公詩話》里說:"杜甫終于耒陽,藁葬之。至元和中,其孫始改葬于鞏縣,元微之(稹)為之志。"嘉靖四十三年的《鞏縣志》、《河南府志》以及明人周敘的那句詩"杜陵詩客墓,遙倚北邙巔",都是附和司馬光之說的。司馬光所言會不會是一種傳聞?司馬光治史一向態(tài)度嚴謹,后人想當(dāng)然地以為他的說法必有憑據(jù),于是就信了他。也有人分析說,元稹的說法出現(xiàn)在杜甫死后不久,也是實情,后來改遷鞏縣時,元稹已不知道了。而司馬光是宋人,后世看前世已進行過的事,自然也不大會錯訛到哪里。
今天全國的杜甫墓一共有8座:湖北襄陽、湖南耒陽、陜西富縣、陜西華陰、湖南平江小田村、四川成都以及河南偃師、鞏義等地都有杜甫墓。這8個地方都是當(dāng)年詩人的行蹤所及之處,都打心眼里尊敬杜甫,都有理由各說各的淵源。
8個地方都有杜甫墓,我覺得這沒什么不好。至少說明,大家都愿意與文化攀上點關(guān)系。試想,倘若是一賣燒餅的或哪家店鋪二掌柜的墓冢,誰又會在乎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