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在古時稱“臘祭”。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秦始皇定冬末春初的十二月為“臘月”。十二月初八日,古稱“臘日”,俗稱“臘八”、“臘八節(jié)”。
民間傳說,“臘八”是佛教節(jié)日,是釋迦牟尼的成佛得道日。相傳,在印度有個迦毗羅衛(wèi)國五子叫釋迦牟尼,他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quán)統(tǒng)治,及梵天創(chuàng)世說教,出家修道,創(chuàng)立佛教。他不滿當時到處尋長老,訪異人,苦修行,尋求人生的真諦。一天,他走到北印度的摩揭陀國,滿山遍野寸草不生,人煙稀少,天氣酷熱。他翻山越嶺,長途跋涉,勞累不堪便昏倒了。這時,有一位牧女由此路過,見道路上躺著一個人,看樣子還有氣,估計是包餓所致。于是,將隨身所攜帶的雜糧飯和泉水煮成粥,一點一點喂釋迦牟尼吃。釋迦牟尼喝下這粥,漸漸恢復元氣,有了精神,便到附近尼連河里洗澡,然后到菩提樹下靜坐休息、沉思,徹司“眾生平等”,忽然得道成佛。這天是臘月初八,所以,它是佛教的節(jié)日。
東漢初年,佛教傳入我國,各地建了許多寺院,臘月初八便成了佛教徒的“佛成道節(jié)”。
臘八粥由最初的佛教節(jié)日演變成為一種民間食俗,意義也有所改變。人民群眾吃臘八粥是為了寄托自己的愿望,所用原料隨各地物產(chǎn)和家庭貧富的不同而有區(qū)別。在石家莊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民間故事。說臘八是一個人,因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出生地而取名。其父母老來得子,對臘八嬌生慣養(yǎng),養(yǎng)成了好吃懶做的惡習。后來臘八娶了媳婦。跟臘入一樣懶。老兩口臨下世時,給小兩口留下了八囤糧,勸他倆勤儉過日子,要跟人家學一學,比一比,看誰家早晨煙筒先冒煙兒,誰家地里的高梁先紅尖兒。誰知小兩口根本不把父母的遺言放在心上,照樣游手好閑,坐吃山空,沒幾年,八囤糧都糟踏光了,連鍋都揭不開了,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臘八過生日了,可是鍋里無米,灶下無柴,媳婦掃了掃八個囤底子,八樣糧才掃出一小把,熬了點稀粥,喝了不頂事,第二天人們發(fā)現(xiàn)他倆被凍死了。打那兒以后,每逢臘月初八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用八種米熬粥,管這頓飯叫臘八粥。人們喝臘八粥,是為了記取臘八一家不勤儉過日子的教訓。
到了清朝,民間熬八寶熬、互相贈送的習俗非常盛行,所選用的材料多達數(shù)十種,例如:葡萄、白果、菱角、苡仁、青絲、紅絲、紅豆、花生……等等。工藝也很復雜,洗米、泡果、浸仁、剝皮、剔核、揀精、挑粹等。這個習俗一直流到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