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要景點:
頤和園主要有萬壽山和昆明湖所組成,占地面積290.8公頃,水面(昆明湖)面積約占四分之三,約220公頃。園內(nèi)建筑以佛香閣為中心,共有亭、臺、樓、閣、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間。全園大體分為三個區(qū)域:以仁壽殿為中心的政治活動區(qū),以樂壽堂、玉瀾堂和宜蕓館為主體的生活居住區(qū),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等組成的風景游覽區(qū)。整個景區(qū)規(guī)模宏大,是集中國園林建筑藝術(shù)之大成的杰作。
1、東宮門區(qū): 在頤和園最東邊。這一帶原是清朝皇帝從事政治活動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見大臣的仁壽殿和南北朝房、寢宮、大戲臺、庭院等。東宮門現(xiàn)在是頤和園的正門,它坐西朝東,門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繪著絢麗的圖案。六扇朱紅色大門上嵌著整齊的黃色門釘,中間檐下掛著九龍金字大匾,上書“頤和園”三個大字,為光緒皇帝御筆親題。門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龍石雕刻著二龍戲珠,為乾隆年代所刻,是從圓明園廢墟(安佑宮)上移來的,它是皇帝尊嚴的象征。東宮門當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
2、萬壽山前景區(qū):景區(qū)由兩條垂直對襯的軸線統(tǒng)領(lǐng),東西軸線是長廊,南北軸線從長廊中部起,依次為排云門、二宮門、排云殿、德輝殿、佛香閣、直至山頂?shù)闹腔酆!Hf壽山原名金山、甕山,海拔109米,南依昆明湖,以佛香閣為中心,形成了一組氣勢雄偉、巍峨壯觀的建筑群。東側(cè)有“轉(zhuǎn)輪藏”和“萬壽山和昆明湖”的石碑,西側(cè)有五方閣和寶云閣。登臨山頂,可俯看昆明湖景色。
3、后山后湖景區(qū):位于頤和園最北部,建筑較少,林木蔥籠,山路曲折,優(yōu)雅恬靜,與前山的華麗形成鮮明對。一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鄉(xiāng)特色的蘇州街,布局緊湊,各有妙趣。
4、昆明湖:是頤和園的主要水面,占全園面積的四分之三,約220公頃。南部的前湖區(qū)碧波蕩漾,煙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樓閣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橋橫臥湖上,湖中3島上也有形式各異的古典建筑。
5、佛香閣:位于在萬壽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個高21米的方形臺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層四重檐的建筑;閣高41米,閣內(nèi)有8根巨大鐵梨木擎天柱,結(jié)構(gòu)復雜,為古典建筑精品。原閣1860年被英法聯(lián)軍燒毀后,1891年(清朝光緒十七年)花了78萬兩銀子重建,1894年竣工,是頤和園里最大的工程。閣內(nèi)供奉著“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燒香。
6、長廊:長廊位于萬壽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萬壽山,東起邀月門,西止石丈亭,全長728米,共273間,是中國園林中最長的游廊,1992年被認定為世界上最長的長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繪,共有圖畫14000余幅,內(nèi)容包括山水風景、花鳥魚蟲、人物典故等。畫中的人物畫均取材于中國古典名著。
7、排云殿:在萬壽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為他母親60壽辰而建的大報恩延壽寺,慈禧重建時改為排云殿,是慈禧在園內(nèi)居住和過生日時接受朝拜的地方。“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詩神仙排云山,但見金銀臺”,比喻似在云霧繚繞的仙山瓊閣中,神仙即將露面。從遠處望去,排云殿與牌樓、排云門、金水橋、二宮門連成了層層升高的一條直線。排云殿這組建筑是頤和園最為壯觀的建筑群體。
8、樂壽堂 :是頤和園居住生活區(qū)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豐十年(1860年)被毀,光緒十三年(1887年)建。樂壽堂面臨昆明湖,背倚萬壽山,東達仁壽殿,西接長廊,是園內(nèi)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樂的地方。
樂壽堂殿內(nèi)設(shè)寶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風。座旁有兩只盛水果聞香味用的青龍花大磁盤,四只燒檀香用的九桃大銅爐。西套間為臥室,東套間為更衣室。室內(nèi)紫檀大衣柜為乾隆時遺物。
樂壽堂庭院內(nèi)陳列著銅鹿、銅鶴和銅花瓶,取意為“六合太平”。院內(nèi)花卉植有玉蘭、海棠、牡丹等,名花滿院,寓“玉堂富貴”之意。這里的玉蘭花很有名,現(xiàn)在邀月門前一株是乾隆從南方移植來的。